“写字能当饭吃吗?”这个问题,武汉小伙陈曌从小被问到大。但如今,他不仅靠书法养活自己,还用7年时间帮家里还清了2000万元的巨额债务!他是怎么做到的?让我们走进这位“书法逆袭者”的故事。
来源:长江日报
★“叛逆少年”的书法梦
陈曌出生在汉正街,父母从摆地摊起家,逐步创业有了200多人规模的服装工厂。陈曌5岁时,父母让他学书法,但总不忘叮嘱:“书法可以怡情,但不能当饭吃。”可陈曌偏偏爱上了笔墨纸砚的世界。
高考填志愿时,他第一次和父母“正面交锋”:父母想让他学商科,他却坚持报考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最终,他赢了这场“战役”,却也埋下了一颗“证明自己”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陈曌没有继承家业,也没选择“躺平”,而是开了一家小小的书法工作室。起初,两个月招不到一个学生;好不容易迎来第一个学员,却是个用左手写字的孩子。
陈曌咬着牙研究教学方法,硬是把这孩子教成了“活招牌”。口碑传开后,工作室学生越来越多,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也第一次证明:“书法真的能当饭吃!”
★从法国到武汉,扛起2000万债务
一年后,书法工作室遇到发展瓶颈。困顿的陈曌去法国旅游时发现,在法国人中书法也非常受欢迎。顿时,他感觉自己发现了新的“蓝海”,于是受邀到法国一所学校教书法。
就在陈曌的事业渐入佳境时,父母的服装厂因经营不善倒闭,欠下2000万元债务。2017年,他放弃在法国教书的“蓝海机遇”,回到武汉扛起家庭重担。
他扩大了工作室规模,学费涨了,学生却更多了——短短2个月招到100多人!为了保住口碑,他坚持亲自授课,每天从早8点教到晚9点。喉咙哑了、右腿静脉曲张,朋友劝他别拼命,但对陈曌而言,每一笔学费,是还债的希望,也是学员对书法的热爱。
★笔墨也能“玩出花”
不满足于书法教学的陈曌开始“折腾”:线上课程、书法自媒体、文创产品……他设计的毛笔卖出几万支;2022年,他开了家1000平方米的“书法+”艺术空间,喝茶、写字、交朋友。
在陈曌的坚持和努力下,2024年9月,他和父母终于还清了债务。最让他骄傲的是,曾经反对他学书法的父母,如今成了他最忠实的支持者。
现在的陈曌依然“任性”——他严控班级人数,每堂课不超过20人。“现在我教授书法,并非一味为了赚钱。”他希望能遇到一些和他一样发自内心喜欢书法的人,能一起交流书法的心得,共同提高。
★家长课堂:和孩子聊聊“热爱与责任”
1.兴趣能否成为职业?陈曌的故事打破了“爱好无用”的偏见。不妨问问孩子:“你觉得自己的兴趣有哪些可能性?需要付出什么努力?”
2.当家庭需要你时,如何选择?陈曌放弃法国机遇回国还债,是责任也是担当。引导孩子思考:“如果家人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如何平衡自我追求与家庭责任?”
3.成功需要“多条腿走路”陈曌不仅教书法,还做文创、开空间。和孩子讨论:“单一技能够用吗?如何通过创新拓展自己的优势?”
★大象新闻说:笔墨中的“韧性人生”
陈曌的故事,不只是一场“逆袭爽剧”。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从不过时,只要注入热爱与创意,千年笔墨也能焕发新生机。而真正的韧性,不是硬扛到底,是像书法一样——在提按转折间找到平衡,在黑白分明中守住初心。
“写字即写志”,或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幅字:起笔时未必惊艳,但坚持书写,终能成章。
文章综合自长江日报、同尘书画空间公众号
互动话题
你有过把兴趣爱好变成“小成就”的经历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2025河南新高考升学规划师大赛风采展播
⭐北大教授谈清北学生区别;中传录取被擦妆女生?
⭐14岁少年爱下围棋直升985本硕连读
⭐河南这所高校,安排部署更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