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想不通,杨虎城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蒋介石到底怎么会对他采取这么狠的手段。”
每当提起杨虎城牺牲的消息,张学良的脸上总是透露着深深的遗憾。
毕竟当时西安事变的主导者是他们两个人,而张学良却安然无恙的活了下去,反倒是杨虎城被蒋介石杀害。
那么杨虎城究竟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
两人的相识
“汉卿,命令大部队立刻撤往关内,不要和日军发生争斗,更不要抵抗。”
张学良拿着这张电报,手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实际上面临着这些日军,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早在老帅张作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发生。
但是老帅有这个能力,能够让日军敢怒不敢言,张学良显然没有老帅的这个魄力,日本人看到张学良继位之后所作所为,心里也有数了。
于是便直接发动了冲突,企图占领东三省,而面对着这样焦急的事态,张学良收到了这份来自蒋介石的电报。
在蒋介石看来重心都应该放在针对我军的上面,至于东北地区,什么时候再拿回来都行。
显然这样的行为会引发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东北地区的我党也带领着人民积极展开了游击战。
可是蒋介石对于民间各种批评的声音充耳不闻,依旧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
显然日本只是将东三省作为一个起点,很快他们又开始向着华北地区进发,而蒋介石依旧不为所动。
身为西北军的杨虎城再也忍不住了,亲自找到蒋介石质问:“我是很尊重您的,委员长,可是为什么在面对着外敌入侵的时候,部队却选择一退再退。”
蒋介石听完他的话,将手中的书用力的砸在桌子上大骂:“这是你该操心的事情吗?眼下的红军为什么久久不能被消灭?自己好好想想吧,把这份心用在剿灭红军上面。”
杨虎城听完这番话心中一阵窝火,但是又不好发作,只能扭头出了蒋介石的办公室。
其实杨虎城早就已经跟红军队伍打上交道了,首先杨虎城所在的西北地区正是我军一直在发展的地区。
难免会遇到红军的队伍,但是杨虎城却一直坚信,只有两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入侵才是最重要的。
他看着这些红军战士,无论如何他也不能像蒋介石说的那样痛下杀手,他的良知不允许他这么做。
而很快他就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张学良。
当时的张学良也算是被蒋介石孤立到了西北地区,名义上说的是帮杨虎城一起抵抗红军,其实就是为了削弱其东北军的实力。
张学良刚一到西北地区就受到了杨虎城的欢迎,两人在房间里面彻夜畅谈互诉心扉,这才让两人意识到,在抗日这件事上两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其实到了这个份上,张学良就算不想抗日也得被逼着去抗日为什么呢?
其手下十几万的东北军可都是在东三省土生土长的,他们的家在那里,日军占领了他们的家,他们想要拿回自己的东西,就这么简单。
西安事变
在两人的谈话当中杨虎城提到了兵谏的方式,即利用武力来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一开始对这个想法也是处在考虑的状态,他还是希望能够劝蒋抗日。
随着两人在围剿红军期间的战绩非常惨烈,蒋介石也决定亲自来到西北地区督战。
其实这也是两人的本意,本来他们就不想对红军动手,再加上必须要将蒋介石引到这个地区来。
张学良想尽了一切办法希望蒋介石能够抗日,可是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强硬,多次对张学良发火。
无奈之下,张学良只好决定和杨虎城一起对蒋介石进行扣押,逼迫其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自然是对二人恨之入骨,眼睛里几乎要喷出火来。
为了表示诚意,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其回到南京,一路上张学良一直在为他讲解,自己的想法其实只是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对抗日军。
对于这番言论,蒋介石始终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此时的张学良已经预感到了两人的结局。
果不其然张学良很快就遭到了软禁,至于杨虎城,蒋介石为了顾忌影响,将其全家都送到了欧洲。
意义很明确,蒋介石不想再看到杨虎城,希望他们以后一辈子都在欧洲度过。
这样的行为让杨虎城感到非常的苦闷,毕竟自己苦心为了保住国家却遭到这样的待遇。
他不断的写信要求回国抗日,但是遭到了蒋介石的否决,在经历了几次之后,杨虎城还是决定回国抗日。
其实他早就被蒋介石所监视,刚下了回国的飞机,就被蒋介石的人抓了起来。
从此杨虎城也过上了牢狱生活直到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蒋介石下令将其处死。
在一个深夜杨虎城和其孩子遭到了枪决,此时一出引发了轰动。
至于张学良为什么能够安然无恙,当然是因为其特殊的关系,他和蒋介石的夫人关系非常好,其夫人一直在为了张学良的事情给蒋介石施加压力。
反观杨虎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本身他在党内就没有什么势力,自然也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所以最终他才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
参考文献
张学良口述史特辑 凤凰卫视 2016
惊心动魄的十四天 中国青年网 2021
米暂沉, 米鹤都整理. 《杨虎城》[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2. ISBN:7-5006-2976-1.
米暂沉. 《杨虎城传》[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9: 189-198. ISBN:1109436.
崔自三著. 那年匆匆[M]. 2017: 79.
杨瀚. 《杨虎城大传》[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7: 405-407. ISBN:7-80214-208-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