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村民正在采摘木耳。黄丽霞摄

近日,走进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各村屯,不少农户的房前屋后、闲置空地整齐排列着菌棒,一朵朵形似“黑牡丹”的木耳破棒而出,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晾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八渡瑶族乡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将庭院经济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发展木耳种植让“方寸地”变身“聚宝盆”,走出了一条“小庭院大产业”的增收新路。

在村民罗胜华的木耳种植地里,1万余棒木耳长势喜人。“每一批菌棒可以收三茬,以前闲置的空地就是种点菜,现在改种木耳,今年已经采了2茬,公司按每斤30元收购干木耳,预计有4万多元的收入。”种植地里,村民罗胜华指着成片的木耳笑着算起了账。

“袋料黑木耳生长周期短,种植技术难度较低,见效快,群众能够自主发展,村民种植积极性很高。”八渡瑶族乡那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陈建学介绍说,他们通过“示范户带动+公司兜底”模式,由广西五象实业有限公司统一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产品,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八渡瑶族乡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庭院小微产业,不断增强庭院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庭院经济市场竞争力,让农家小院变成种养地、水果园,使庭院经济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钱袋子”。目前,八渡瑶族乡那拉村、平封村、那囊村共种植黑木耳7.1万棒,带动群众增收23.2万元。(黄学名 岳喜瑞 谢祥香)



村民在采摘黑木耳。黄丽霞摄



自动喷淋灌溉设备正在工作中。韦冬媚摄



经过晒干的黑木耳。谢祥香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