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一个大臣,“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智慧有多好,非常明显。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理解书中的道理呢?如何才能用书来改变生活和心情呢?
如果你是一个七十多岁的人,就多读以下几个句子,会让生活非常通透。
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道理:我不要了,心态就好了。
0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过去放下。
已经做过的事情,不要提起;做不了的事情,劝说自己也没有用;过去很久的事情,对错、得失都算了。
我们的一生,会做很多事情,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但极少有事情,是完美的。有瑕疵,是一种常态。
所谓成功,也就是小满,而不是大满。
七十岁,也没有太多的机会,力挽狂澜了。别以为自己是姜子牙。
做一个心中无事的人,身体会特别轻松。
02
“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看淡。
有人问孔子:“死是怎么样的?”
孔子说:“生的事情都没有搞清楚,我怎么知道死呢?”
孔子在云游的时候,遇到一个叫林类的隐居者,七八十岁了,还精神很好。
林类告诉孔子:“人,也就是一来一去。死是死,生是生。”
是的,我们不要因为年纪大了,就害怕死。而是过好每一天。把每一个日子都变好了,那么寿命不长,那也心满意足。
真不要总是去保健,被商家欺骗了。多少人,保健品还在,人就不在了。
生命是有限的,好心情是无限的。
03
从心所欲,不逾矩:言行规范。
有人说:“七十岁之后,就是违法了,也没有地方收容自己。”
这是多么愚蠢的说法,以为倚老卖老是一种幸福。
社会运行是有规则的,谁都逃不过。
按照规则去做,也许很多地方会限制自己,但也因为有了社会规则,人的生活才更有秩序。
想一想,老太太,老爷爷都拥挤在一起,都互相攻击,还争夺东西,这是多可怕的场景?
大家鱼贯而行,那就很舒服了。
老人没有人来监督,但是可以自律,给周围的人做榜样;也能够带来子孙的福气。
老人和子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老人和社会,唇齿相依。千万不要大意了。
考虑长久,子孙兴旺,老人在天之灵,也会安宁。
04
德不孤,必有邻:邻里从善。
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对周围的人不友好。因此 老人出行,是很不方便的。
比方说,老人在家门口设立一个大桶,或者一个鞋柜,上下楼的人都侧身。老人故意丢东西到楼下。
老人的恶行,被大家不齿。一旦老人倒地,或者要人推轮椅,那就人人爱莫能助。
古人云:“千元买房,万元买邻。”
好邻居,互相帮助,可以带来很多的便利。
七十岁的老人,自己走不动了,远亲不如近邻啊。邻居好,就少麻烦儿女,不给大家庭添乱。
鉴于此,人这一生,都要学会搭把手,习惯性问好。对周围的人,如春风一样。那么人在晚年,就会收获一阵春风。
05
朝闻道,夕死可矣:学问无为。
看过很多七十岁的老人,出门了,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
他们身体很好,还会发小视频,但是对于看病流程,旅游订票,手机搭车,一窍不通。
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这是方便自己的行为。
不要问学了,会有什么大用处。也许一直用不上。比方说,对某种病痛的研究,有成果,但是自己一直没有这样的病。
用不上,那也要学,算是未雨绸缪。
学好了,成果不是很好,也没有关系,我们享受的是学习的过程。
就是一个人到病入膏肓的时候,还能看几本书。为自己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这是了不起的行为。
要懂得,人的麻烦,多半是因为认知太低。反过来说,太阳底下就没有什么新鲜事。
0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钱财不争。
多少人,在七十岁,还使劲抠门,要很多存款。
多少人,买了理财产品,还不告诉儿女。
更可怕的是,有老人去别人的公司投资,结果被骗了,还蒙在鼓里。
有句话说得好:“你盯住人家的利息,人家盯住了你的本金。”
人要追求富贵,但是到了晚年,富贵就随缘了,千万不要争夺。
特别是退休的人,每个月有退休金,还愁什么呢?
聪明的老人,到了晚年,把钱逐步给管理,把投资的事情,也交给儿女,自己手里没有什么钱财,但是一点麻烦也没有,欲望也消失了。
07
作家万特特说过:“生活中有四件事情可以改变你,爱、音乐、文字和失去。前三件事让人心生希望,请允许最后一件使你变得勇敢。”
是的,上半生拼命去得到,后半生就慢慢要失去。得失是自由的,内心就是没有挂碍的。
七十岁之后,常常对自己说“我不要了”,这不是消极,而是给心灵减轻负担,给生活添加温情,给子孙多一些福气,给他人随性的关爱。
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光溜溜地来,赤条条地走,什么都有过,什么都没有留下。
带着好心情,享受得到、失去的过程,这就是幸福的一生。
调整好心情,每天都感悟、制造快乐,这就是幸福的当下。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