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为何是关羽呢?一提到文圣,人们立刻想到孔子;而武圣大家普遍认为是关羽。平心而论,关羽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但从军事功绩与忠义等方面考量,比关羽更为出众之人不在少数。在军事才能方面,孙武、吴起、白起、韩信等人,其军事造诣皆在关羽之上。如果说功绩,霍去病、周亚夫、李靖、李勣的成就亦远超关羽。说到忠义,杨业、岳飞、宗泽、于谦等人的忠义也丝毫不逊色于关羽。那么,关羽缘何会成为武圣呢?实际上,最初的武圣并非关羽,而是姜尚姜子牙。
唐太宗时期,李世民认为姜子牙用兵奇谲,麾下良将众多,且牧野一战奠定了周朝八百年江山,故而自称是姜子牙的化身。随后,在传说中姜子牙垂钓之处,修建了一座太公庙。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姜子牙的地位较为稳定,直至唐玄宗时期,玄宗有意彰显自己与唐太宗一样,既有能力又有武力,于是下令全国各州都要设立太公庙,并且设立配享制度,让张良站在姜子牙身旁。
到了唐肃宗时期,为与文宣王孔子相对应,将姜子牙封为武成王,还效仿文庙,设立了五亚圣和十哲以及六十四将。在宋代,六十四将扩充至七十二将,对应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其祭祀规格与文宣王孔子相同。因此,在明代以前,一直是文圣孔子、武圣姜子牙。
为何说是明代以前呢?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夺得天下后,觉得神号过多,便下令废除所有历史上真实存在人物的后世封号,姜子牙、孔子的封号也被取消。孔庙以前叫文宣王庙,自此改称孔庙。
朱元璋此举有两个考量:其一,臣子的地位不能高于君主。姜子牙是周武王的臣子,地位不应超过周武王。其二,文圣、武圣、兵圣、谋圣等,除皇帝之外,怎可存在如此多的 “圣”?于是,朱元璋专门设立了历代帝王庙,将姜子牙等所谓的 “圣” 都迁至帝王庙,作为君主的陪祀,同时直接废除了武成王姜尚庙。
朱元璋不仅要废除武庙,还曾打算废除文庙,他曾下令孔庙的春秋祭祀只在曲阜进行,天下其他地方不必通祀,即认为孔子庙无需过多,保留曲阜一座即可,其他地方的孔庙都应废除。但此举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朱元璋只好收回成命,不过仍留下一条规定:全天下的孔庙,只有曲阜的可以立孔子塑像,其他地方,包括北京、南京,都只能设牌位。原因很简单,相较于牌位,塑像更能引发人们的崇敬之情。所以,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武圣。而关羽在当时连十哲都算不上,属于六十四将,与周瑜、李广、张辽等同列。
宋朝初年,关羽甚至一度被请出武成王庙,因为宋太祖认为他既无显著功绩,还曾被敌国擒获当过俘虏。赵匡胤之后,虽然北宋历代皇帝不断给关羽加封,但并非是对关羽有特别的推崇,只是当时盛行加封之风,皇帝大笔一挥,众多历史人物都得到加封,不过是个虚名而已。
真正开始推崇关羽是在南宋时期,原因也很简单。北宋靖康之变后丧失中原,南宋定都临安,偏安一隅,与刘备的处境颇为相似,虽为汉室后裔,却不得中原之地。北宋时期官方以曹魏为正统,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与曹魏的禅让类似;南宋则以蜀汉为正统。以蜀汉为正统,那该推崇谁呢?刘备不合适,毕竟汉家天子姓刘,宋家天子姓赵,并非一家;诸葛亮也不合适,诸葛亮虽能力与忠义兼备,但他频繁北伐,南宋朝廷难以承受;张飞、马超、赵云又缺乏强烈的符号特性,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关羽了。所以,宋高宗封关羽为武安王,南宋末年又封为武安英烈王。
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下令去掉以前历代功臣后来追加的封号,只保留当时真正的封号,关羽的官方崇拜也被直接革除,他就只是汉寿亭侯。但是,自宋朝开始,三国的平话故事广泛流传,再加上宋元两朝官方的推动,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日益兴盛。于是,从嘉靖时期开始,朝廷重新给关羽加封,对关羽的称呼也从汉寿亭侯改为汉前将军汉寿亭侯。此时,关羽的庙宇已遍布民间,几乎与孔庙数量相当。
到了万历时期,明朝社会逐渐动荡,内忧外患不断,需要一位大神来稳定人心。于是,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至此,关羽才成为关帝和武圣,所以关羽的这个武圣还是万历给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