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书法艺术承载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在当代书家潘西京的行书创作中,能看到以军旅生涯铸就的刚毅风骨,以文人精神为魂,在笔墨之间构筑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艺术空间。
▲潘西京作品 《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
潘西京的行书创作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从其作品《日出千山秀 花开万里香》中可见二王体系的流美韵致,“秀”“万”等字,牵丝映带,飘逸灵动,又融入了米芾八面出锋的笔势变化。这种对经典法帖的深度解构,在《钱塘湖春行》中也可一窥,白居易诗作的意境通过字距的疏密变化得以呈现。
▲潘西京作品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值得注意的是,潘西京并未止步于技法层面的传承。其军旅生涯的特殊经历,为传统笔墨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不驰于空想 不驾于虚声》中,“驰”、“驾”等字的果断收放,融颜真卿的笔意,蕴含着军人特有的果敢气质。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特征,与其“笔阵战神”的称号形成了内在呼应。
▲潘西京作品 《不驰于空想 不驾于虚声》
在结构处理上,潘西京展现出独特的空间意识。《人以高宽胸纳物 天凭远晴超自然》的对联创作中,人与天的字形对比突破了传统对仗的束缚,通过重心偏移形成视觉张力,这种处理手法与现代构成主义理念不谋而合,生动诠释“书法是心灵的迹化”的观点。
▲潘西京作品 《人以高宽胸纳物 天凭远晴超自然》
作品《和气致祥》则体现了对符号象征的现代诠释。四字布局借鉴了日本少字数派的极简风格,和字的圆润与祥字的舒展形成节奏对比,既保留了传统吉祥文化的内核,又以抽象的视觉语言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这种创新探索,与其中国文化形象代表人物的身份定位高度契合。
▲潘西京作品 《和气致祥》
潘西京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易经金句》的笔墨浓淡变化,则以道家大象无形的哲学观照,实现了书法艺术的形上追求。这种将传统哲学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印证了熊秉明书法是文化核心的论断。
▲潘西京作品 《易经金句》
在艺术市场层面,潘西京的作品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张力。其作品《龙》在广州艺博会的展出,将传统图腾符号与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相结合,既满足了收藏市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又契合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使其作品在保利、嘉德等拍卖会上屡创佳绩,印证了艺术评论家所言传统基因与现代语汇的完美嫁接。
▲潘西京作品 《龙》
潘西京的行书艺术,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转译。其创作既保持着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清醒认知,又坚守着书以载道的文化使命。在数字时代的今天,这种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实践,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二〇二五年三月
艺术家简介Profile
潘西京,字钦,笔名海锐,中国德龙斋斋主。河南洛阳籍,现居住广州市。军旅生涯25年,党员,多次立功及战功,军转团职领导;中国书画艺术大使、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总会会员、中国非遗书画传承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及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军旅书法家、中国实力派书法家、中国书画英才首批特聘专家、雅昌艺术家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书画院会员、北京心海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特约书法家、华夏国艺青少年教育培训中心书画导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