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段正渠的水彩笔触掠过西北大地粗粝的肌肤,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纸面上悄然发生。这位来自中原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西北的荒原、戈壁与山峦间,捕捉了地理的形貌,更解构了这片土地深藏的精神密码。水彩——这一通常被认为适合表现柔美、透明感的媒介,在段正渠手中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力度与厚度,成为表现西北苍茫气象的绝佳载体。西北之于段正渠,绝非简单的写生对象,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道场,一场永不停息的视觉朝圣。



西北地貌在段正渠笔下呈现出物质感与精神性的统一。他善于运用水彩的叠加与沉淀特性,在纸面上堆积出土地的肌理——那些龟裂的河床、风化的岩壁、起伏的沙丘,不仅具有触手可及的质感,更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他钟情于表现西北地貌的“边缘”特性——戈壁与绿洲的交界,雪山与荒原的过渡,这些地理上的临界点恰恰成为他艺术表达的爆发点。在水的流动性与色的沉淀性的对抗中,他找到了与西北自然力对话的最佳方式。



段正渠对西北的诠释,体现了一位中原知识分子对异质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他成长于黄河文明的腹地,却对西北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共鸣能力。这种跨越地理界限的审美共情,使他的作品既保持了外来者的新鲜视角,又具备了本土者的内在温度。他将中原绘画的线条韵律与西北地貌的体量感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有节奏的雄浑”。段正渠通过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实现了对西北精神的提纯与再造。他的水彩作品常常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走,那些看似随意的色块与线条,实则构成了一套关于西北的视觉隐喻系统。



段正渠的水彩技法本身,就是对西北自然哲学的艺术转译。他大胆使用“非典型”水彩技法,极大地拓展了水彩的表现维度。这种技法上的创新,恰如西北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在看似荒芜的表象下,蕴含着惊人的生命力与可能性。段正渠的水彩艺术证明,媒介的界限可以被打破,正如地理的界限可以被超越。



段正渠笔下的西北,始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土地伦理”。他不仅描绘地貌,更试图捕捉人与土地之间的那种古老而神秘的联结。在他的作品中,农民的形象常常与土地融为一体,人物的轮廓被有意模糊,仿佛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有机部分。这种表现方式暗示了在严酷自然环境中,人与土地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相互塑造与依存。段正渠通过水彩的渗透性与流动性,巧妙地表现了这种界限的消融,色彩在人与土地之间的自然过渡,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血缘关系。他对西北的诠释,因此超越了单纯的地貌再现,上升为对生命韧性礼赞。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画家对土地本身的敬畏,以及对那些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的人们的深刻共情。



他坚持用最传统的写生方式与最本土的题材,构建起一道抵抗同质化的美学防线。但他的“本土性”绝非封闭的,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重构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将西北地貌抽象化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图式——那些起伏的线条与强烈的明暗对比,既具体地描绘了西北地貌,又抽象地表现了生命与时间博弈的永恒主题。

在这些水彩作品中,西北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成为一种心灵状态,一种审美态度,甚至成为一种生命哲学。段正渠用他的画笔证明,水彩可以不像惯常认为的那样轻盈婉约,而是能够承载起黄土的厚重、戈壁的苍凉与雪山的孤绝。他对西北的诠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是对内在自我的发现;既是地理的写生,也是精神的写意。



在艺术日益观念化、虚拟化的今天,段正渠坚持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自然、用双手表现感受的创作方式,显得尤为珍贵。他的艺术创作实践提醒我们,艺术最本真的力量,或许仍然来自于艺术家与世界之间那种直接的、感官的、全身心的接触与碰撞。当大多数人在屏幕上浏览世界时,段正渠选择走向荒野,在风沙中架起画板,让水彩与西北的阳光、空气、尘土发生最原始的反应。这种创作姿态本身,就是对当代生活的一种诗意抵抗,也是对艺术本质的一次回归。

作品欣赏

纸本水彩·2024























































(来源:ART大家)

艺术家简介



段正渠,1958年生于河南洛阳偃师,1983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