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讲了2025乙巳年的易感易发疾病。我们说,从病位上看,金运不及的年份容易出现肺金病和心火病。从疾病上看,呼吸系统,大肠,鼻,皮肤,心血管系统,血液,睡眠,情志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从病性上看,风火相值为主,寒热夹杂与燥湿相兼为辅。
今天呢,我们就来讲讲用药。
说到用药,其实,《黄帝内经》的“六元正纪大论”有相关记载,叫做“药食宜”。
乙巳年的记载为“
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大家注意,这里面提到了乙巳年适合的药性,辛凉,酸和,咸寒。
那么,这个药性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按照“汤液经法图”的思路来分析一下,乙巳年的常见疾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药味来治疗,适合选择什么样的中药。
乙巳年(图源微信AI)
(一)
第一,风火相值最经典的疾病表现,就是风热上扰带来的一系列上焦热证表现。对,就是我们俗称的“上火”。都有哪些表现呢?比如说,头晕头痛,目赤流泪,鼻塞鼻痒,耳鸣耳聋,口舌生疮,咽干咽痛。
我看前两天的一则报道,北京同仁医院一夜接诊300-400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啥是过敏性结膜炎呢?结膜充血,发红肿胀,瘙痒灼热感等。大家看看,这不就是风热上扰的表现吗?
媒体报道(手机截图)
不止过敏性结膜炎,以上所说的那些风热上扰的表现,可能都会比较多。
那么,这种风热上扰的情况,治疗呢?对,就是疏风清热,疏风用辛味,清热用苦味,辛苦兼有来治疗就OK了。这一类的中成药也特别多,上清片,黄连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清火丸,牛黄解毒片等,都是辛苦兼有的这个思路。
其中,牛黄解毒片虽然叫做“解毒”,虽然说明书也只有“清热解毒”而没有“疏风散风”,但是实际上的组方思路,依然是辛苦兼有的祛风散热,而并不是苦寒直折。
换句话说,苦寒直折的中成药,不是今年风火上扰的首选,比如说只是由黄连、黄芩、栀子、板蓝根这样的苦味清热药组成的中成药,就缺少辛味散风的那一下。
所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不能只看功能主治,还得看组方,还得看药味。
牛黄上清丸(手机截图)
第二,上面讲的风火上扰,其实是最简单的风火上扰,症状轻,治疗容易。但风火上扰还有其他更麻烦的情况,比如说,心脑血管疾病。
风火的风,是木,是肝,是高血压。风火的火,是心,是血,是心脑血管意外。所以,高血压患者今年需要关注自己的血压,如果出现血压波动,或者头晕、烦躁的表现时,应该尽快干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需要多多关注,如果有头晕、头痛、心慌、胸痛的不舒服表现,就要尽快干预。
怎么干预呢?辨证论治。
当然,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但总体来看,不外乎辛味为主、酸味为主这2类。辛味为主,就是辛苦兼有为主,代表性的中药就是牛黄和冰片,代表性的中成药就是牛黄降压丸和牛黄清心丸。其中,牛黄降压丸就是纯粹攻邪为主的清心祛风化痰药,牛黄清心丸呢是补泻兼施的清心祛风化痰药。
酸味为主,就是酸苦兼有为主,代表性的方剂是镇肝熄风汤和天麻钩藤饮。大家注意,镇肝熄风汤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心肝两泻方,但很遗憾,没有相应的中成药,导致很多热性的痉病、痛病、眩病没有便捷快速的治疗用药。
当然,失眠也是风火上扰所致心病的常见类型,相应的中成药也可以选择。
眩晕(图源豆包AI)
第三,肺金病位的风热,也是需要关注的疾病,那就是肺炎,那就是咳喘。
这一部分疾病,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六乙年治疗方里写的比较明确,叫做“肺虚感热,咳嗽喘满”,其实就是一个肺热咳喘。所以,我们也需要关注清肺热、止咳平喘的治疗方。
不过,这一类的治疗方很多,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清肺消炎丸、羚羊清肺丸、清开灵胶囊、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等,都是这个思路,大家也很熟悉,就不一一介绍了。
第四,由于肺金还代表皮毛,所以,皮毛相关部位也会容易出现风火蕴结的各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风热客于皮肤后出现的各种疮痈肿毒,各种的红肿热痛,各种的疖疔疹癣。所以,既往有皮肤疮痈相关疾病的人群,今年也需要格外注意。
比如说,毛囊炎就是一个这样的皮肤病,尤其是头部和颈部这些上焦部位的毛囊炎,在今年就会比较麻烦。在治疗上,要有耐心,内服和外用相结合。
疮痈肿毒的各种治疗方,其实也很多,热证为主的可以用五味消毒饮,连翘败毒丸等。其中,依然是辛苦兼有的中药在挑大梁,五味消毒饮是金银花,辛苦兼有,一边疏风一边清热,还具有轻微的凉血作用。连翘败毒丸是连翘,辛苦兼有,一边清热一边祛风,还具有一定的散结作用。
别忘了,连翘可是有疮家圣药的美誉,还是值得信赖的。
在皮毛病方面,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皮肤病的发生发展除了风热,还有湿热,所以,在7月22日大暑进入四之气之后,湿热就会更加明显,治疗上也要根据情况调整为清热去湿。同时,肺金代表的皮毛,可不仅仅是皮肤病。根据“汤液经法图”的思维,甲状腺疾病可能也属于皮毛范畴,也就同样需要关注。
第五,最后再说一个比较简单的疾病,那就是痔疮。
痔疮属于大肠相关疾病,与出血有关,这样两个因素提示的,一个是肺,一个是心。所以,有痔疮的朋友们也需要注意,保持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外用麝香痔疮膏,内服地榆槐角丸。
连翘败毒丸(手机截图)
(二)
刚才给大家说的疾病,病因都比较单一,都是风火,只是风热侵袭的部位不同。那接下来要说的呢,就不是单一的风火,而是更为复杂的情况,包括寒热夹杂,包括燥湿相兼。
为什么会出现寒热夹杂和燥湿相兼?
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黑与白,好与坏,都是混杂交织在一起的。从周期律角度看,大周期与小周期的套叠,一定会发生这种相反相交的情况。这一点,从六气的主客气角度,看得特别清楚。
那么,这种复杂状态什么时候出现呢?有没有规律呢?
答,还是有一些规律的。比如说,风火相值的乙巳年,在春天和冬天这样气温较低的时间短,就容易出现寒热夹杂的情况。而在9月23日秋分进入五之气的时候,可能才会有比较明显的燥湿相兼。
最近几天全国范围内的大升温和大降温,其实就是一种寒热夹杂的表现。前两天,全国多地的气温提前达到30℃大关,这两天又突然降温到10℃以下。以至于媒体都用“满30减20”来戏谑这种情况。
气温变化(手机截图)
那么,这种复杂情况该怎么应对呢?有没有方法呢?
答:当然有方法,而且是明确的,也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改变二元论思维,不要觉得寒性药与热性药一起用,润燥药与祛湿药一起用,一定是药性冲突。其实,一起用是没问题的,关键是看病情是否需要。
病情需要时,寒热在一起就不冲突,燥湿在一起也不冲突。病情不需要时,它们在一起就会冲突。所以,药性冲突的本质,其实不是药物之间的相互冲突,而是药物与机体状态之间的冲突,俗称药证冲突。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寒热的本质,燥湿的本质,都是五味,都是五行。五味配伍是不存在禁忌的,关键看病情需要。寒热夹杂了,就寒热并用,或者说辛苦并用。燥湿相兼了,就燥湿并用,或者说酸辛并用。
具体来看,很多治疗方都是寒热并用的。
例如,感冒咳嗽治疗领域的小柴胡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芎菊上清丸、宣肺止嗽合剂等,都是寒热并用的。强力枇杷露、二母宁嗽丸、复方鲜竹沥液等,都是燥湿相兼的。
而疮痈治疗领域的很多方子,也是寒热并用的。例如仙方活命饮。这个方子由金银花、当归、赤芍、乳香、没药、白芷、防风、陈皮、贝母等组方,妥妥的寒热并用。再比如防风通圣丸,由防风、荆芥穗、薄荷、大黄、麻黄、栀子、芒硝、石膏、川芎等组成,也是妥妥的寒热并用。当然,防风通圣丸不仅仅治疗皮肤病,很多外寒内热的病证都能治疗。
同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很多治疗方,也是寒热并用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中成药,只有一少部分会提及明确的寒热倾向,远没有感冒咳嗽类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组方本身寒热并用的多,平性药也多,也就不强调这个了。比如,川芎和冰片,一寒一热;牛黄和麝香,一寒一热;丹参和三七,一寒一热,而这些药物的联用很常见。
寒热并用感冒中成药的定义(图源文章)
所以,在寒热并用和药性冲突这件事上,临床药师们要尽快升级到三元思维,要认真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简单的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药食宜”问题。根据《黄帝内经》记载,乙巳年适合的药味是“ 辛凉,酸和,咸寒”。而“汤液经法图”显示,治疗肺金病的药味为酸味补肺、咸味泻肺、辛味散肺,也是辛-酸-咸。同时,凉性和寒性其实也是在描述一个苦味药的典型作用。
所以,这段“药食宜”的描述与“汤液经法图”是具有关联性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和研究。
好,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篇幅所限,还有一些疾病和治疗方没有说到,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