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香港学生的情绪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自毁的极端案例。每当谈到学生情绪问题,人们通常归因于功课压力。但有一个盲点可能是整个社会都忽略的,就是网络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对于青少年精神健康和人格成长带来冲击;再加上新型毒品例如太空油的兴起,使得学生情绪问题更加难以处理。
防自杀报告无视网络影响
传统的价值教育强调德智体群美五育,还有宏观价值教育,例如道德价值、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等;近年亦强调生命教育,特别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人格成长和辅导。这些价值教育均注重培养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的正向思维,然而,在网络时代,虚拟世界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局在2018年发表的《防止青少年自杀工作小组提交予行政长官的报告》并未提及网络的影响。
为应对中学生的自杀风险,特区政府于2023年12月推出“三层应急机制”,由教育局、社会福利署及医务卫生局跨部门合作。2024年又推出《4Rs精神健康约章》,其中4Rs分别代表休息(Rest)、放松(Relaxation)、人际关系(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参加《约章》的学校须在2024/25学年起推出有关学生精神健康的活动,并向家长分享培养正向孩子的方法。
每当谈到学生的压力和焦虑,大家会想当然归咎于功课压力,这是前网络时代常用的归因分析。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思维去概括所有情况,尤其是Z世代的青少年,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比我们多,因为他们需要同时面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压力和焦虑,他们所承受的情绪压力可能比成年人更多,且不容易为成年人所理解。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1月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当中关注到网络对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塑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和育人生态”,显示国家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上,十分重视网络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要处理现今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最少要理解他们所面对的三重维度:
1.在真实世界里,青少年需要应付功课压力、家人和朋辈关系。
2.在虚拟世界中,网络是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和自我表达的信息平台,这包括社交媒体、Tik Tok等以短视频为主的平台、网络游戏平台,甚至还有暗网。虚拟世界集学习、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挑战。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所感受到的压力和焦虑,或不亚于真实世界。
3.新兴毒品例如太空油的兴起,使得青少年问题更加复杂,增加了处理难度。
社交网络双刃剑,可致伤害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Larry Rosen)专注于科技对儿童的影响。他指出,社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既有帮助,也可能造成伤害。“网络成瘾综合症”这一概念,最早美国心理医生Goldberg于1996年提出,指的是一种慢性或周期性迷恋网络的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化,这一课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跨学科领域——网络心理学(Cyberpsychology)。
网络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是探索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的行为与其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之间的差异。简而言之,沈迷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可能会在网上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另一种人格特征,与现实生活存在显著差距。
目前,网络心理学开始在全球蓬勃发展。中国青少年网瘾研究院的院长郭铁军,专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矫治的研究和实践,自2004年起,他组织并实施了上海市的相关专业调查和特训营等活动。此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滕召军教授及其团队,围绕儿童和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上。这些研究揭示了青少年网络游戏和抑郁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发现积极的学校氛围在小学阶段对网络游戏成瘾具有保护作用,而建立自尊则对网络欺凌和游戏成瘾提供了一定的抵抗力。
尽管如此,目前针对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精神健康影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尚未成熟,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世界的复杂性使得统计调查变得困难。没有上游的成熟理论和研究成果作坚实的支撑,下游的前线工作人员便难以获得可操作的实用性指南。只有当理论成熟后,我们才能发展出有效的实践指导。目前的情况主要还是依赖前线教师、社工和教育心理学家等人的经验积累。
此外,随着新型毒品的兴起例如“太空油”,青少年情绪问题和自毁行为的根源变得更加模糊。青少年自己可能无法分辨究竟是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造成了压力和焦虑,或是因为使用了毒品而导致神志不清,从而产生焦虑。究竟是青少年因为压力而饮鸩止渴式寻求毒品的“舒缓”,最终加重焦虑,还是两者的叠加效应,尚无法确定。面对新型毒品的威胁,问题的复杂性加大,除了传统的辅导人员,还需要警方介入。
3项建议,丰富机制推动研究
要针对性解决问题,除了三层应急机制和4Rs之外,还要丰富现有机制,并推动相关研究,以下是笔者的三项建议:
1.研发适用于香港的应用研究工具。全球正积极进行网络心理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究显然不足。无论是教育界、社工领域还是心理学专业,都应重视此类研究,并针对香港具体情况开发适用的应用研究工具,将上游理论补上,以便将理论转化成下游前线人员的操作指引。
2.建立专业分享机制。打通三层应急架构内各专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分享与交流,特别是辅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和驻校社工等,以提升他们在个案识别方面的专业能力。因为有些学生在真实世界看似正常,但在网络世界却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焦虑与压力。如何及早察觉这些压力点,及时转介专业医护人员跟进,至为关键。
3.多重进路推动成长辅导教育。目前,有关青少年成长辅导的教育内容散布在不同的正规与非正规课程中,例如小学的人文科和高中的经公社科,以及一般公民教育或媒体素养教育。借鉴政府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多重进路思维,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青少年成长辅导教育,并加强两方面的重点:一是禁毒教育,尤其是针对新兴毒品如太空油;二是强化网上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潜在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