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特别的军阵
这里有将军有士兵
有的还无名无姓
这里没有车轮滚滚
这里没有战马嘶鸣
这里只有肃穆寂静
走过这里的人们
也是脚步轻轻
生怕将他们惊醒……
上述诗句,伴着深情,由一位曾在马兰基地服役的老兵心底流淌而出。
诗句中的马兰,说的是马兰基地旁边的马兰烈士陵园。
马兰烈士陵园长眠着的科学家和将士,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的缔造者,是共和国的英雄。
▲革命后代来到马兰烈士陵园
深情的祭奠活动
2025年3月18日,参加“红色基因助力民营经济新发展”的革命后代,踏上了“传承红色基因·踏寻先辈足迹之新疆行”(简称“红色新疆行”)的旅程。
参加此次活动的革命后代分别是——
党和国家早期领导人滕代远之子滕飞;
开国上将刘亚楼之子刘煜滨;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
开国大将张云逸之孙张晓龙;
人民军队创始人之一叶挺将军孙女叶莲;
彭德怀元帅侄外孙张峰;
革命先烈赵世炎之孙赵新炎;
开国上将张爱萍之孙张又亮的代表张铁森等人。
18日下午,滕飞等革命后代来到位于新疆自治区和硕县境内的马兰烈士陵园。
来到马兰烈士陵园之后,滕飞等革命后代在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在陵园内的将军、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将士鞠躬致哀并敬献了鲜花。
▲革命后代在马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
▲红船编辑部敬献花篮
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修建于马兰基地成立40周年(1998年),由碑座和碑体组成,采用天山“马兰红”花岗岩砌成,碑体正面由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亲笔题书“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
▲革命后代来到马兰烈士陵园
纪念碑高21米,代表马兰基地的保密代码“第21试验训练基地”。碑体呈字母“H”的立体造型,是“核”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中国核试验基地,代表着中国核试验事业,也代表着“和平”之盾巍然屹立在罗布泊广袤的大地上。
在纪念碑的基座上,镌刻着如下碑文——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
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中国核试验基地敬立
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墓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墓,位于马兰烈士陵园之内。
据参加此次活动的陈士榘上将之子陈人康介绍,自1958年开始选址起,陈士榘上将作为特种工程兵的司令员兼政委,带领10万将士参与建设了马兰基地。
▲陈人康
2009年,在陈士榘上将诞辰100周年之际,陈人康等后代遵照将军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安葬在马兰烈士陵园。
在向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后,参加祭奠活动的成员来到陈士榘上将墓前。在举行纪念仪式后,红船编辑部、新疆百和投资有限公司和陈人康分别向陈士榘上将敬献了花圈。
站在父亲的墓碑前,陈人康深情地说——
爸爸:
我们红船“红色新疆行”一行来看您了,我们一起缅怀当年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贡献的所有特种工程兵的将士们。
2009年,在您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您送回了马兰基地,帮您圆了生前的一个梦——纪念为了当年建设“两弹”基地建设的10万特种工程兵将士。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我们将永远缅怀您和所有为“两弹一星”创下丰功伟绩的功臣,将你们开创的中国梦发扬光大。
父亲,您安息吧!
▲陈人康在陈士榘上将墓前摆放鲜花
建设马兰基地的将军
让我们重温一句童谣:“马兰花开二十一”。
这7个出自《马兰谣》中的字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马兰开花二十一”,马兰指的是马兰基地,开花指的是原子弹爆炸,21指的是21核研究所。
且让我们将时间的巨轮倒转回1964年10月16日。
这天15时,随着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地区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从此,中国拥有了捍卫国家安全的大国之盾。
在成为中国核试验场区之前,罗布泊几乎没有生命的踪迹,因此被称为“死亡之海”。正是在这片寸草不生之地,新中国核事业的开拓者们建设了中国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
对于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为何以“马兰”为名,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1958年秋,我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创始人之一张蕴钰将军带领一支部队来到这里,看到此地虽然渺无人烟,却有着美丽的马兰花,于是张将军就说:“咱们的基地就叫马兰基地吧。”这个优美名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张爱萍将军把中国核试验基地用马兰花来命名,并在把一束当地的马兰花送给周总理时说:“中国的原子弹团队工作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一段当年的视频,记录下了张爱萍将军把马兰花递给周总理的过程。
马兰基地的建设,起始于1958年。
据了解,参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基地建设的共和国将军多达40余位。除张爱萍、张蕴玉将军外,还有陈士榘等将军。
陈士榘上将是秋收起义参加者之一。在戎马生涯中,将军可谓战功赫赫,然而他最为自豪的是亲自组织和指挥了我国“两弹”基地——马兰基地的建设。
在湖北学习平台发布的题为《为原子弹“做窝”》的文章中,描述了陈士榘上将为“两弹基地”选址到建成的经过——
1958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召集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和陈士榘等人开会,明确导弹试验场的设计、施工由工程兵承担。4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筹建核试验场。5月,中央军委组成以陈士榘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特种工程指挥部,统一领导试验靶场的设计和施工。
6月初,以陈士榘为首的选址委员会率领由核试验部队、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院、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通信兵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勘察组,同苏联地质专家、二机部、中科院物理所、工程兵勘察设计部门的专家共30多人飞向大西北选址。
“两弹”基地的选址要求十分苛刻,对于核试验区的要求是200公里半径范围内没有生物。当飞机飞临天山附近的时候,陈士榘提出要进入一个峡谷进行勘察,飞行员没敢答应。当时,陈士榘乘坐的是苏制直升机,性能并不稳定。而峡谷中地形复杂,气流变化无常,飞机进入其中风险极大。陈士榘坚持要去,他说不飞过天山怎么能找到真正理想试验场,他坚持要飞。为确保基地选址不出现误差,陈士榘作出了冒险飞行的决定。
罗布泊上空旷无人烟的沙漠,几块绿如玛瑙的湖泊镶嵌其中,他们认为这是十分理想的选点。数番考察之后,核试验基地确定建在新疆马兰,导弹基地则选址在甘肃酒泉。
随后,一支为数十万人的部队奔赴大西北,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由此拉开了序幕。
1958年,这支代号为“7169”的部队在罗布泊诞生。这就是为建设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组建的特种工程兵部队。陈士榘将军就是这支部队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陈士榘上将生前接受新华社军事记者吴东峰采访时说:“从1958年3月30日中央军委的第一个调令起,罗布泊先后调来12个工程兵团,两个工程兵师,两个汽车团,一个工程技术大队,3所医院,一个通讯营,一个勘察队,一个办事处。另有印刷、木材加工、机械修配、农牧场等。配属单位有:步兵一个师,铁道兵一个师,通信兵一个通讯工程团,共16万人。”
▲缅怀开国上将陈士榘
在完成基地建设任务后,“7169”部队于1962年被撤销编制。两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当时,原子弹安装在一个铁塔,铁塔的设计和原子弹的安装也是由工程兵负责完成。
在1965年元旦的新春军民联欢会上,毛泽东一手握着陈士榘,一手指着张爱萍,诙谐地说:“你们‘做窝’,他们‘下蛋’,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毛主席说的“你们做窝”,是指陈士榘将军负责“两弹”基地的建设;而“他们下蛋”,是指张爱萍将军负责原子弹的爆炸试验。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马兰基地的建设成了陈士榘上将生命中最为珍视的经历,而马兰也成了他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长眠在马兰的英雄
据介绍,曾有11位院士、40余位将军在马兰工作生活过。
“两弹元勋”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科学家曾住在这里。朱光亚、林俊德院士等科学家长眠于此。
除了聂荣臻、张爱萍、陈士榘、张藴钰等将军,胡若嘏、孙继先、黄文明、曾旭清等将军也在马兰基地工作生活过。如今,陈士榘、胡若嘏等将军也将这里作为“最后的宿营地”。
如今,他们开创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撰文:李秀平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