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因其便捷、经济实惠等特点,成为群众广泛选择的交通工具。但在一些老旧小区,随处可见私拉电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情况,如同一个“隐形炸弹”埋伏在居民身边。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蓬江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积极盘活小区存量土地资源,由属地街道牵头对辖区内老旧小区开展摸底调查,并引进第三方充电运营企业参与建设。
截至目前,已完成五福、天龙、雅怡和永盛社区等27个社区的增设项目,共新增及改造约8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新增与改造近300个充电插口,有效缓解了近3万户居民的电动车充电难题,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增效。
倾听民声 精准布局
在改造前期,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属地街道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结合各小区实际情况,制定“一区一策”改造方案。
城管部门与属地镇街联合开展深入现场调研
“从前推着没电的电动车到处找插座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现在这排智能充电桩就像24小时待命的‘电力管家’,下班再晚也能随到随充。”居住在象山社区的周女士开心地说。
针对空间有限的小区,充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等资源,科学规划充电桩点位及土建管道。如在象山社区,属地镇街通过利用小区绿化带边缘和停车场角落,引进第三方充电运营企业增设了多个充电桩,极大方便居民日常充电需求;对于有条件的小区,则建设集中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配备防火、防雨等安全设施,确保充电过程安全可靠。
对于有条件的小区集中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实现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象山社区因地制宜,增设立式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政府引导 社会共建
坚持规划先行,落实规划实施配套方案。自然资源部门在规划条件中明确要求,相关地块应当按相关政策集中设置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点,并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根据建成小区数量和业主的需求,住建部门积极宣传引导、摸排动员,推动符合条件的物管住宅小区建成集中充电设施111个。城管部门联合属地街道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居民受益”的共建共享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引入专业充电桩企业提供设备安装、维护等服务。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宣传等形式引导居民树立安全充电意识,营造良好的充电环境。
科技赋能 智慧管理
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设备管理效率。部分小区安装智能充电桩,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充电状态、远程操控充电,充电设施配备智能充电系统,可自动识别充电状态,充满后自动断电,有效避免过度充电引发的安全隐患。
充电区域安装监控系统,实现对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安全隐患的及时预警。
通过APP查询账单明细,并便捷查找附近充电设施位置
同时,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的原则,由专业充电桩企业负责设备的日常运营、维护和故障排查,确保充电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企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居民可通过APP或电话反馈问题;物业公司协助开展日常巡查,及时排查设备异常和安全隐患,形成多方协作的管理机制。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蓬江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