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文/沈丹琳)在社交平台上,常能看到网友们哀叹各种被“flake”的经历。flake本意是“薄片”,比如cornflake(玉米片)。现在成为网上流行的爽约(no-show,stand someone up或bail on)说法。
相较于中文里“放鸽子”带有的江湖气息,“flake”更侧重于强调失约者的人格缺陷。英语国家从2010年开始流行用“雪花(snowflake)”一词来形容那些有着过强的独特意识(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不合理的权利意识(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或者过于情绪化(overly emotional)、容易被冒犯、无法处理反对意见的人。
这个词在英国脱欧辩论和2016年美国大选之后被广泛使用,进而衍生出“雪花一代(snowflake generation)”这一说法,常带有贬义,用于形容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这代人认为自己独一无二,如同各不相同的雪花。“雪花一代”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其免受苦难,还时常给予表扬。这使得他们产生一种自己理应得到特别关注的感觉。
必须指出的是,像“雪花一代”这类笼统的表述,或许并不能精准反映现实。
新加坡《海峡时报》在近期刊发的一篇文章中,为“flaking”这种行为正名。文章指出,在人们爽约行为愈发频繁的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通常,我们同意参加自己并不真正想参加的聚会,只是因为我们害怕显得粗鲁或冒犯别人(fear seeming rude or causing offence to someone)。但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不喜欢做某件事,更好的选择是说“不”。拒绝可能会让朋友失望,但也会让他们有机会找到真正喜欢这次邀约的人。
当然,倘若你能克服自身的“脆弱(flakiness)”,鼓起勇气去赴约,或许会发现,按时赴约并非想象中那般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