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今天想写写麦当劳。
先声明,没收钱。
事情是这样的,我前段时间刷到了一条微博:
“麦当劳变成了没有情绪的中年人。”
乍一看这两张图,左边像我还在上初中的快乐表妹,右边像一身班味儿的我。
9.5 万点赞,近万条转发,热评第一更是精准地往我心上补了一刀:
“小时候的麦当劳肯德基真的是我最爱去的儿童乐园,现在纯牛马食堂。”
我专门搜了一下,说实话,除了装修配色,麦当劳没啥变化——开心乐园餐还在,生日会也还在办,主要餐品没下架,出餐速度、食物口味的变化更是微乎其微。
但看到那两张图,我还是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我好像和麦当劳一起长成了安全、冷淡又无趣的大人。
那个五彩的吵闹童年,已经离开我很久了。
小时候的麦当劳几乎是快乐浓度最高的地方,店里永远分贝很高,挤满了拉帮结伙的小孩,我们收集儿童餐的周边,在儿童乐园互扔海洋球,线上点餐还不流行时,我们总是挤在前台,和爸妈,和朋友,那时候,没有人会一个人去吃麦当劳。
那时候,快乐很易得,伙伴很易得,我们对世界还有丰富的想象。
是的,麦当劳没变,
但吃一顿麦当劳就能感到快乐的日子,回不去了。
对每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去麦当劳的快乐绝不亚于去游乐场。
光是去的路上,这种快乐就开始蔓延。
看到红底黄标的招牌,就觉得苹果派、草莓奶昔、珍宝三角、麦香鱼已经在和自己招手了。
看到房顶上、门口长椅上的麦当劳叔叔,会忍不住合照,再热情地打个招呼。
一进门更快乐。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有趣的。
你第一次坐上了会旋转的椅子,恨不得直接把它搬回家。
配色也很多巴胺,灯光是暖暖的黄色,墙砖是明亮的彩色。
每个小朋友都会在这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未来的家也变成这样。
味道也好闻,刚炸好的炸鸡,滋滋冒油的薯条,混杂着洗手液和消毒水的味道,是一种干净的诱人。
点餐就更开心了。
踮着脚尖,仰着头,看着店员姐姐头顶的菜单,仔细辨认图片上的美食,然后伸出手指:“我要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长大一点,等你能够得上前台的时候,就会被妈妈派去独自兑换餐券。把精心撕下的小卡片交到店员姐姐手里时,你觉得这比过家家有意思一百倍。
来源@晕酱的贴纸记事本
等餐的过程是期待又煎熬。你会乖乖地坐在位置上,等爸爸端汉堡和薯条过来,甚至会数着他走向餐桌的脚步:3,2,1——
马上就要吃到了!
当然,最快乐的环节还是吃。炸鸡、汽水、薯条、冰激凌……全是平时家里爸妈不让吃的东西。
咬一大口汉堡,舔掉甜筒上的尖尖,再灌一口冒着气泡的可乐,这简直是童年的我们能想到最幸福的瞬间。
来源@老照片
玩得也很快乐。
儿童餐总有配套的周边,蚀刻素描板可以通过旋钮来画画,hello kitty 按一下就会对你说“天天开心”。
来源@千禧bot
儿童乐园随时对你开放,最简单的滑梯也能玩得不亦乐乎。
一个人去玩也不担心尴尬,因为五分钟后,你一定会交到新朋友。
不认识别的小朋友也没关系,麦当劳叔叔、大鸟姐姐、汉堡神偷、奶昔大哥……这些朋友一直在陪着你。
走进小时候的麦当劳,是需要捂住耳朵的。
可乐气泡的声音、撕开包装纸的声音、插吸管的声音、爸妈训斥的声音、服务生温柔的询问声、从滑梯上一滑而下的笑声......但没有一个小孩会嫌这里吵闹。
那时候,我们从不压低声音,也不压抑快乐。
快乐还不够,小时候的麦当劳还意味着一种笃定的幸福感。
你要是在麦当劳过一次生日,能被全班同学羡慕好久。
大家开玩笑,“只有大户人家的小孩才会去麦当劳过生日。”
来源@晕酱的贴纸记事本
在麦当劳办生日会,可以自己做汉堡、玩小游戏、赢小礼物,那顶印着麦当劳叔叔的生日帽,所有小朋友都梦寐以求。
对我们这些普通小孩来说,麦当劳还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认可。
是爸妈口中“考得好就带你去吃”的奖励餐,是我们第一次努力为自己挣得的东西。
这里也满足了你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我们好奇英语课本上外国朋友的生活,直到第一次吃汉堡,吃薯条,吃派,吃上“洋快餐”,终于觉得自己离外面的世界很近很近。
你第一次吃麦当劳,肯定不是一个人。
可能是和兄弟姐妹坐在餐桌旁,等待爸妈端来手边;
可能是周末和同学约好写作业,一包薯条就能坐一天;
可能是一次心动的约会,约好在麦当劳门口碰面,最喜欢买的,是第二个半价的冰淇淋。
那时你的身边永远有人陪伴,“孤独”的滋味,是后来长大才懂的事。
我们也在麦当劳里无数次感受“被爱”的瞬间。
想要缺货的玩具,店员姐姐会冒着大雨去其他门店帮你拿;
为了集齐大头狗玩具,爸爸每天都会请同事吃麦当劳;
受欺负哭了,工作人员会邀请你一起去参加特别活动,甚至给你颁发奖状。
那时你还没有身份证,却能拥有第一张会员卡——麦当劳叔叔欢乐会会员卡,只因为你是很了不起、值得被好好对待的小朋友。
来源@榛果蜜糖松饼
找资料时,我发现很多人都收藏着当年麦当劳的周边。
奥运会纪念杯、生日快乐本、穿着小鸡外套的酷儿......
翻出它们,就像从过去打捞出一个被宠爱、丰沛、无忧无虑的童年。
“看到它就有一种上完英语补习班,在昏黄的日落光中牵着妈妈手走向公交车站的感觉。”
其实我现在还是经常吃麦当劳。
尤其是工作之后,你会发现它出现在任何一个你匆忙经过的场合,小区楼下,公司楼下,地铁站出口,商场一层,火车站的候车室旁,机场的安检口旁......麦当劳已经变得“唾手可得”。
但我必须承认,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选择它的理由变了。
小朋友选食物的第一优先级是「美味」,社畜选食物的第一优先级是「方便」。
没有比快餐更合适的选择——一手抓着汉堡,另一只手还可以继续敲键盘,回消息,不会耽误一点工作进度。
麦当劳就这样从童年的“奖励餐”变成了“工作餐”。
餐品的选择也不同了。
我们很少点花里胡哨的儿童套餐,最常吃的,是 13.9 元的“穷鬼套餐”。
我们的口味也变了,同事@周七 每次都要把穷鬼套餐的可乐,换成无糖可乐。
同样不再耐受的,还有我们长大后的眼睛。
像这条评论说的:
“高饱和度色彩和大量信息真的很耗能,看着感觉好累好吵眼睛,不是说不好,而是我太累了只想舒服,不想有趣。”
我们也很少再慢悠悠地吃麦当劳了。
我们跑着去店里,不再是因为雀跃,而是因为赶时间。
我们很少在柜台前慢慢点餐,都会提前线上点单,到了后直接报取餐号,甚至偶尔会为省下的几分钟沾沾自喜。
我们有了钱充早餐卡,却一个月也用不上几天。
每次下定决心一定要爬起来吃早餐,却屡屡食言,一年到头,光卡费就不知道交了多少。
我们去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在店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总是拿了就走,回到工位,继续干没干完的工作。
查资料时,我看到了很多让人想要苦笑的数据:
70% 的一线城市打工人把工作餐的预算控制在 30 元以内(2023 年数据);
只有 15% 的上班族倾向在店内吃快餐(2018 年数据)。
我们被考勤、kpi、OKR、房租、信用卡账单挤压成了面无表情的 NPC,只能在多线程任务的间隙里,用领取补给的方式,快速点单,快速进食。
如果说小时侯的麦当劳像一个游乐场,那长大后的麦当劳更像一个收容所。
它不再供应快乐,只是供应一份成人世界难得的安全感和确定性。
收留中年人的疲惫和失意——
“离婚了,儿子在爸妈家,本来除夕加班的我,被老板放回家了。想去爸妈家给儿子一个惊喜,结果他们三个人去了外面饭店和亲戚吃饭了。提不起劲来面对亲戚,一个人在爸妈家门口的麦当劳吃了双层鳕鱼堡,还买了瓶啤酒。” @Earl
收留狼狈的爱情——
“他点了两杯饮料两份薯条,坐在那里等我,我们不是无话不谈,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能成为恋人,也无法成为很好的朋友,后来我提出出去走走,结果外边下着雨,又折返。不知道他是不是像我一样觉得,在麦当劳无言的那3个小时,是珍贵且遗憾的。”@U7
收留拮据的生活——
“上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接商演,有一次演出结束到凌晨 2 点,因为除了我以外都是艺校的学生,所以大巴车只能把我沿途放在和他们分叉的路上。我清晰地记得凌晨 2 点多我在国贸桥下了大巴,为了省下 20 块钱打车费,走了 5 公里进了一家麦当劳,待到早上 5 点半,赶了早班头班公交回到学校的场景。”@狂热的小老虎
收留前路未卜的梦想——
“出国留学第一顿饭是麦当劳,当时还没找到房子住,整个人都散发着负能量,在麦当劳吃到想家哭出来。”@盆栽
7 年前我们写过一篇,3776 条留言,意味着 3776 种成长的代价。
我们不可避免地发现,长大真是一件坏事,会变无聊,会吃很多苦,会迷茫,还会心碎。
是的,麦当劳没有变,开心乐园永远在等人光临。
可惜这个人,不再是变成大人的我们。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翻到一条微博,来自@千禧bot 的投稿。
“麦当劳 2008 年发售的玩具熊,全套有四款,当时卖 18 元一个,我都想要但是对于当时来说 18 元很贵,最后我爸爸给我买了一个,现在还很珍惜。”
很平常的一只小熊,很平常的一个夜晚。
但我特别想给你看看评论区,那是一个大型时间博物馆。
那些如今的大人,曾经的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小熊纷纷在留言下相认:
他们记得给小熊起的名字,甚至找到了起一样名字的人;
他们把小熊放在柜子里,桌子上,在每个触手可及的地方;
他们带着小熊走了很多路,去了很远的地方。
看到这些小熊,我无比清晰地确认了一件事:
过去的时间只是过去了,但不会消失。
长大确实令人沮丧,再也没有人会为了一张 95 分的成绩单奖励你,你很难因为一个汉堡、一个玩具、一张和麦当劳叔叔的合影就快乐好几天,更没有机会用五分钟就交到一个新朋友。
我们丢掉很多。我们必须上路。
但幸好,那些被爱的瞬间,总有一部分会被我们好好珍藏着。
那些和你分享过快乐记忆的玩伴,未必会被“长大”改变和丢弃。
来源@宋钱来
我们甚至会带着这一部分,长成还不错的大人。
长成一个可以认出每一个史努比脚底写的国家的大人;
长成一个会孤独,也学会面对孤独的大人。生日的蜡烛不一定要被别人点燃,你可以为自己点亮。
来源@小熊瘦10斤
长成一个会吃苦,也有办法应对很多苦的大人。
所以最后,我想再一次纠正那个说法。
“麦当劳是成年人的避难所。”
不是的。
给你搭建避难所的,一直都是长大的你自己。
撰稿:交交 雪琴
责编:雪琴
晚祷时刻
“如果把童年再放映一遍,
我们一定会先大笑,
然后放声痛哭,
最后挂着泪,微笑着睡去。”
拍拍自己,
你长成了很不错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