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一顶红色棒球帽,在网络上掀起了不亚于一场小规模外交风暴的热度。不同于特朗普标志性的“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竞选口号,这顶帽子上印着“Make America Go Away”——让美国滚开。它出自格陵兰岛当地创作者之手,带着鲜明的讽刺与怒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球网友共鸣,也揭示出一个小岛对超级大国霸权野心的集体反感。



“我想要这顶帽子!”“加拿大能借用这个口号吗?”网友们的热烈回应不只是对这款帽子的视觉设计感兴趣,更是对美国咄咄逼人外交手段的一种嘲弄和反抗。在这顶帽子的背后,是格陵兰人对美国强硬“魅力攻势”的抵制,也是一个小小自治领地对大国操弄命运说“不”的声音。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3月23日,美国副总统夫人乌莎·万斯宣布将率团访问格陵兰岛,包括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华尔兹与能源部长赖特随行。这次访问原本打着“私人拜访”“友谊访问”的旗号,实则意图明显——延续特朗普政府试图加强对格陵兰岛实际控制的路线。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就公然提出“购买格陵兰”,还称美国不会排除通过“军事或经济手段”夺取该岛的控制权。

这场代表团的行程尚未开始,就遭遇双重挫折。格陵兰岛自治政府总理埃格德愤怒表示,美国官员从未受邀参与任何会谈,美方的“访问”行为“极具挑衅性”。丹麦政府也罕见强硬,首相弗雷泽里克森称美方此举是“不可接受的压力”,并强调将“坚决抵制”类似干涉。外交层面风声鹤唳,而网络上的那顶帽子,成为了冰岛人表达抗议的“文化武器”。



美国方面在压力下被迫调整行程,副总统万斯宣布代表团将仅视察格陵兰岛的皮图菲克太空基地。然而,即便如此,美方仍不愿认错,继续声称是“友好访问”,还借机强化“安全评估”的必要性。这种嘴上说合作,行动上却步步紧逼的做法,早已被看穿——所谓“魅力攻势”只是霸权策略的精致包装。

格陵兰岛不是第一次被美国盯上,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个位于北极圈要冲、连接欧亚与美洲海上通道的战略岛屿,早在冷战时期就是美军锁定的重要军事支点。目前,美国在岛上唯一的军事存在是皮图菲克太空基地,但从近年来的战略布局来看,华盛顿显然希望将其从“前哨”变为“前沿”。在中俄影响力不断扩展、北极航道开发加快的当下,格陵兰的重要性陡增,这块覆盖冰原的土地早已成为地缘政治的新焦点。



而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更是毫不掩饰其扩张意图。特朗普本人的反复表态——包括“格陵兰有丰富资源”“可以增强美国战略纵深”等言论,无不透露出对这块领地的野心。他甚至一度宣称“如果丹麦不同意,我们也有别的方式”。这种殖民时代的语气和思维,在21世纪再次登场,格外刺耳。

美国不仅想从军事控制入手,还希望通过文化与经济渗透瓦解格陵兰与丹麦的传统联系。本次副总统夫人访问格陵兰原本安排了包括观看狗拉雪橇等“文化交流”活动,显然是试图营造“亲和”氛围。然而这种廉价的表演无法掩盖其真正目的——试图绕过哥本哈根,直接对格陵兰地方政府施加影响,借“软合作”实现“硬控制”。

格陵兰人并不天真。他们知道,在大国争夺资源与地缘优势的博弈中,小国小地只是砧板上的肉。如果不主动发声,只会被默默吞并。这也是为何“让美国滚开”的帽子能迅速走红:它戳中了全球许多小国与边缘地区对美国战略扩张的共同焦虑。

现实中,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其影响力——以军事基地、情报监听、文化输出和贸易敲诈为工具,不断试图扩大霸权版图。而格陵兰事件不过是冰山一角。这顶帽子虽然只是一句口号,却将美式霸权的本质以最简洁的方式揭示出来,让人不禁反问:美国到底想在哪里“再次伟大”?是靠掠夺别人的领土资源,还是靠操控主权国家的命运?

这一次,格陵兰岛没有沉默。丹麦也没有退缩。而全世界的网友也用点赞和留言表达了支持。这顶帽子,虽然只是纺织品,却织进了对霸权的愤怒、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捍卫。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一句“Make America Go Away”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遥远的岛屿,也有对抗强权的勇气和智慧。霸权不请自来,但主权,从来不容置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