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未获邀请的情况下,强行登上格陵兰岛,视察美军基地。
不仅如此,他还在岛上指责丹麦“无力保障格陵兰安全”。
这种说法激怒了丹麦政府,也让一贯低调的格陵兰自治政府爆发出罕见的强硬反弹。
但对于美国这种霸权行为,丹麦其实很无力。
丹麦首相也清楚,所以聪明地想把矛盾转移到中俄身上,称美国觊觎格陵兰岛比中俄好。
让不管此事的中俄背了大锅。
强行登岛
这场突如其来的访问并不简单。
随行人员不仅包括万斯的夫人,还有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与能源部长,这样的阵容早已超出了文化交流或民间友好访问的范畴。
美方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用政治压力加军事存在,为特朗普政府“格陵兰战略”加码。
万斯在格陵兰北部的美军基地内高调发言,表面上强调安全问题,实则是一种地缘政治宣誓。
他当场对着媒体重申特朗普的立场:“我们不能忽视总统的愿望,格陵兰必须属于美国。”
这番话一出,震动的不只是丹麦,更让整个欧盟意识到,美国对格陵兰的野心已不是开玩笑,而是动真格了。
面对美国的强势操作,丹麦政府却显得进退维谷。
首相弗雷泽里克森的回应最初并不强烈,甚至一度表示“如果格陵兰真的引起美国兴趣,那总比中俄感兴趣要好”。
这句话乍听之下像是一句外交辞令,实则暴露了丹麦在盟友关系中的某种幻觉:他们习惯将美国视作“天然盟友”,却没意识到在特朗普治下,连盟友都可以被下嘴。
事实上,丹麦长期奉行“超级大西洋主义”,在北约体系下对美国言听计从,连情报监听都心甘情愿地配合。
在这种背景下,弗雷泽里克森当初的表态不过是对传统盟友关系的惯性幻想。
然而现实很快让她清醒——万斯此次登陆格陵兰,根本无视丹麦主权,赤裸裸地把“安全”作为收割这块岛屿的理由,甚至试图直接绕过哥本哈根,与格陵兰自治政府“单线联系”。
令人讽刺的是,这一切发生时,格陵兰岛正处在政治权力更迭的关键时期。
新一届议会刚刚选举完成,主张“脱离丹麦、推进独立”的政党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岛内政治格局出现重大转变。
中右翼的民主党成为第一大党,而急于独立的纳莱拉克党紧随其后。
曾经掌权的因纽特人共同体党则明显失势。这一变化无疑让美国看到了新的可乘之机:一个对丹麦心存怨言、又急于自主发展的自治政府,正是推动“软吞并”的最佳对象。
岛内的经济现实也为美国制造了某种“舆论土壤”。
许多格陵兰人认为,长期以来丹麦对岛内资源开发、经济扶持明显不足,发展差距始终未能弥合。
相比之下,美国不仅资金雄厚,还有开发能力和全球市场。
部分岛民甚至开始幻想,一旦格陵兰能独立并加入美国,或许就能像阿拉斯加那样享受国家补贴与繁荣生活。
各方反应
美国当然清楚这些心态。
于是,万斯在讲话中一边批评丹麦“投入不够”,一边承诺格陵兰“在美国保护下将更安全、更繁荣”,描绘出一幅诱人的“北极美国梦”。
这种“糖衣炮弹”式的拉拢看似温和,实则危险。它不只是对丹麦主权的挑战,更是一场舆论操控战、政治分化战。
然而,格陵兰人并非全然天真。
最新民调显示,大多数居民虽然对丹麦有不满,但也对美国的吞并野心保持高度警惕。
自治政府总理明确表态:“格陵兰不是出售品,也不会成为美国的一部分。”
而自治议会多党派也联合反对外部势力干预,强调格陵兰“应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场北极风暴正悄然撕裂岛内政治共识,既有对独立的渴望,也有对被大国操控的担忧。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罕见地对事态公开表态。
普京直言,美国吞并格陵兰的计划“绝非玩笑”,这是北极战略的一部分,应当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他指出,美国正在系统性地推进其在极地的军事、政治与经济存在,而格陵兰不过是一个切入点。
作为北极理事会的重要成员,俄罗斯一直在与中国合作推进北极航道、资源开发,美方此举显然是提前“抢位”。
欧盟方面则更为尴尬。
美国以北约名义活动,却不征求盟友意见,不仅绕过了欧盟机制,还对欧盟实际利益构成威胁。
格陵兰虽属丹麦,但在资源开发、渔业和极地航道上与欧盟存在广泛合作,美国的介入势必打乱这一生态,也让欧洲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对美关系。
再看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后延续其一贯的“交易式外交”,将主权、资源、安全都视为可交换的筹码。
他不再满足于“租用”图勒基地,而是想从根本上掌控格陵兰的未来。
这种外交思路与其国内“美国优先”政策一脉相承,讲究的是结果导向,哪怕不顾盟友、冲击规则,也要为美国攫取实际利益。
格陵兰此刻成了试金石。
它既考验着北约内部的“价值共识”,也暴露了小国在大国争夺下的脆弱处境。
丹麦作为法律上的“宗主国”,既无力直接控制格陵兰的民意,也缺乏有效制衡美国的手段。
而美国则步步紧逼,从文化访问到政治渗透再到军事强化,用一整套战略组合拳测试盟友底线。
最终,这场风波不只是关于一块岛屿的归属问题,更是当代国际秩序重构中的一枚微妙棋子。
当“安全”变成了夺岛的理由,当“保护伞”变成了战略刀锋,格陵兰的命运不再属于岛上六万人那么简单,它关乎的是北极,关乎的是欧洲,甚至关乎的是世界会不会在多极与霸权之间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格陵兰不是待价而沽的北极宝石,也不是美国地缘版图上的“缺口”。
她有权决定自己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应该出自岛民的意志,而不是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副总统在基地里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