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读书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书本改变自己的认知,而另外一种是用自己的认知去框架思想。然后就有了一个词叫:断章取义,比如很多人评论大毛就说二毛是大毛的一部分,这就是典型的用认知去框架现实,从历史来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体叫蒙古。甚至还有突厥、匈奴等,可见你的历史并不“历史”。从现实来说,从大毛签订布达佩斯备忘录开始,二毛就已经是一个主权国家了。读书可以改变一些人的认知,但不是全部,人生是看天赋的,是要有悟性的,那些毕业的名牌大学生的认知和见解不见得比那些农民强。下面,我们就来说下历史上的三大错觉:


项羽

首先就是正义的项羽,你是不是认为在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是有民心呢?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项羽实则是没有民心的,恰恰因为其没有民心因此才会被农夫指到错误的乌江。说白了,项羽就是司马迁塑造的英雄而已,原因很简单:因为司马迁得罪汉武帝被施以宫刑,虽然他在史书里面没有贬低刘邦,但却给项羽单独立传。因为他知道这些文人最喜欢悲情英雄,既然有人喜欢悲情英雄,就必然有人贬低刘邦。我们用逻辑分析项羽,既然他萌生死志,他又为什么要逃到乌江呢?他为什么丢弃垓下将士自己逃跑,貌似在垓下奋力一战效果更好吧。那是他不想过乌江吗?那时即使过去了,江东父老也会扒了他的皮。

但凡你生活在西楚,你都不会感恩项羽。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是齐地的百姓,你的父母甚至孩子都被楚军莫名其妙屠城,你会感谢项羽吗?如果你是其他地方的百姓,你的郡县被分封给魏王豹这样一个草包,你纵然有天纵之才也因为不符合西楚霸王的血缘分封得不到重用。如果你是项羽的部下,你就会像陈平、韩信一样,因为项羽任人唯亲得不到重用被荒废或者投奔刘邦,你还会感谢项羽吗?从才能来说,韩信秒杀龙且等人但就是因为不是项羽的亲信且地位低下不受重用。因此在历史上,项羽历史并不正义,这只不过是被人塑造的英雄而已。


宋朝

其次就是富庶的宋朝,很多人说宋朝很富庶,但你用逻辑想想可能吗?宋朝厢军50万,说白了这基本都是一群地痞流氓,每年百姓需要用六十万两白银供养他们。而且南宋末年官吏达3万人,一个县令每年60两银子,一共需要180两,这还是最少的,因为朝廷大臣更是多的吓人。一个参知政事一年俸禄高达8000多两,这也是宋朝三冗的原因。更是司马光主张开源缩减官吏俸禄的原因,而且更可怕的不是这些,而是这三万人的背后,有一群庞大的豪强劣绅,他们仗着这些人的权势为虎作伥鱼肉乡里。

那时候农民唯一的工作就是耕地养蚕,普通百姓一年辛辛苦苦都花不了一贯钱但豪绅每日沉醉窑子花费就是普通百姓几十年的收入。小说描述岳飞进朱仙镇人人夹道欢迎,但事实是压根没人希望自己成为宋朝人。南宋的赋税是当时最重的,光是盐税、茶税、酒税等就高达三十多种。甚至赋税达到普通人家收入的三四倍,一家人一年的劳作还不够交赋税的,就连朱熹都不禁感慨;“古来刻薄之法本朝皆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还经常有这些地痞流氓厢军以朝廷的名义欺压百姓。反观金国两税制仅为北宋的十分之一。这样的王朝,苛民以穷,怎么可能算富庶呢?


朱元璋

最后就是残暴的朱元璋,当朱元璋画像脸上满脸麻子的时候,我就知道朱元璋被某些人贬低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的主旋律永远不承认农民起义会成功。他们将其污蔑为乌合之众,而朱元璋颠覆了他们的认知。二十岁之前谁都能嘲笑朱元璋,因为大部分人都比朱元璋强,毕竟谁不比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和乞丐强,而二十岁以后却成为了我们高攀不起的那个人。他以十八人从红巾军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首个农家子弟以农民起义红巾军统一全国的君主。史书以刑罚残酷,大杀功臣来形容他残暴。

但却忘了与那些贪官欺压百姓逼得百姓走投无路相比,朱元璋的刑罚还是太轻了。他们刑罚残酷却死的太痛快,而被他们鱼肉的百姓却在煎熬中痛苦的死去。他们觉得朱元璋大杀功臣,却忘了这些功臣结党营私,他们形成淮西勋贵拜入李善长门下。他们告诉你朱元璋忘恩负义,但却没告诉你这些权贵包下秦淮歌姬整天花天酒地,甚至为了一个歌姬大打出手,蓝玉更是劫掠元朝妃子,大肆修建宫殿。他们纵容手下欺压百姓,甚至频频出现当街屠杀百姓的情况。朱元璋不是没有给过他们机会,但凡他们能像汤和、沐英、耿炳文等人一样洁身自好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不管历史是由谁书写的,还是由谁打扮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历史谁会信,会不会这个人的风评在千百年后迎来反转。如果历史不会还以公道,就不会出现人们对太平道人张角的评价。不会出现人们对宋仁宗泰山封禅的嘲讽,更有人打趣“仁”意思就是这个人有点二。历史历史就像埋在雪地下的东西,总有一天人们会以最理智的看法给这个人以公道,因为人的思想是不断向前发现的,千年以前的只手遮天的周厉王不会想到,千年以后会出现一群敢于批判独立思考的人,而千年以后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会怎么评价我们呢?答案就是四个字:未可知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