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那些事儿



清明将至,湿润的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哀愁,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回了老家六步溪。那里,长眠着我至爱的父母,封存着数不清的往昔岁月。

父亲生于怀化羊角寨的偏远山村,那里贫穷落后,交通闭塞,连绵的大山宛如枷锁,将黯淡艰苦的日子紧紧锁住。中年时,父亲痛失妻子与二十多岁的儿女,生活瞬间被阴霾笼罩,不见一丝曙光。母亲同样命运多舛,十几岁时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嫁到六步溪,却遭遇丈夫被老虎夺去生命的惨祸,从此,她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拉扯一儿一女,用柔弱的身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小小的晴空。奇妙的缘分在热心肠的老阿婆的牵线下悄然降临,父亲与母亲走到了一起,随后有了我们四兄弟,生活也由此重新燃起了烟火的温度。



初入生产队,身为入赘女婿的父亲饱受冷眼与排挤。然而,他凭借着为人的实诚和做事的靠谱,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先后被推选为记工员和仓库保管员。担任记工员时,他每日总是最早抵达生产队,一丝不苟地记录出勤和工作量,账目清晰准确,毫无差错;成为仓库保管后,再繁杂的账册在他手中都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天还未亮,他便出门劳作,队里最苦最累的活儿,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插秧时,他手脚敏捷,动作娴熟;搬运木材时,他不惜力气,咬牙坚持;挑粪的担子,也总是比旁人的更重。忙碌一天后,当别人都已休憩,他却还要奔赴十里外的山上守护庄稼,抵御野猪的侵袭,只为多挣些工分,为家人换取更多维持生计的粮食。寒来暑往,父亲凭借着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坚持,不仅赢得了众人的尊重,还当上了生产队队长。

童年的记忆里,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日的主食是粗糙难以下咽的红薯米饭,自家晒制的红薯片便是最珍贵的零食。我们几个孩子在村里上学,中午从未吃过饭,肚子常常饿得咕咕作响。脚上穿的鞋,是母亲熬夜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每逢雨雪天便满心发愁,没有套鞋,布鞋很快就会被浸湿,双脚冻得生疼。一年到头,只有大年初一才能换上新衣服,一件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后再传给老三。居住的房子破旧漏风,遇上雨雪天气,雨水直往屋内灌,厨房紧挨着猪圈,那股混合着猪粪味的气息,即便如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心里泛起不适。但即便日子如此清苦,只要有父母在,家便是最温暖的港湾。



责任制实施后,家中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口吃白花花大米饭时,内心涌起的那份满足与喜悦。那时,哥哥姐姐已经独立成家,父母带着我们三兄弟,生活依旧充满艰辛。我们陆续上学,学费成了横亘在家庭面前的巨大难题。为了凑齐学费,父亲天不亮就出门干活,母亲也整日忙里忙外想办法。即便如此,钱还是远远不够,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向亲友借债。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我才得以踏入大学校园,走出大山,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父母虽没什么文化,却总是以实际行动和朴实的话语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踏入社会后要努力学习本领,站稳脚跟,做事要秉持良心,办事要讲求公道,待人要真诚恳切。他们深知自己这一代人因没读书而吃尽苦头,所以格外要求我们全力支持下一代读书。如今,逢年过节时,我们几家人欢聚一堂,和和美美,妯娌之间亲如姐妹,是村里人人称赞的和睦家庭。我们兄弟姐妹都安分守己,在各自的生活轨道上努力拼搏。姐姐帮在政法单位工作的儿子照料孩子,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老大在乡里做木工,凭借精湛的手艺赢得好口碑;老三在家担任支书,兢兢业业,尽责尽职;老四在长沙跑运输,不辞辛劳地维持生计;我曾经在单位担任领导,始终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我们的下一代,虽说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但都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奋进。



父母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半生都在与贫穷和命运顽强抗争,几乎没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农闲时,父亲常常借着昏暗的灯光阅读《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世界里,偶尔也会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打跑胡,在牌局的欢声笑语中放松疲惫的身心,这为数不多的消遣,简单而又充满生活的情趣。后来,儿女们陆续成家立业,家里的条件逐渐好转,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我满心期待着父母能够安享晚年,可命运却如此残酷,在我30岁那年,病魔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那些未曾来得及尽的孝道,成为我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母亲虽不识字,但一生辛勤劳作,田间地头总有她忙碌的身影,家里家外也被她操持得井井有条。长期过度的劳累,致使她身体每况愈下,到了晚年还患上了带状疱疹后遗症,肩部常常遭受针刺般疼痛的折磨。父亲走后,母亲在县城断断续续与我生活了十几年,那些年里,我们兄弟四处寻医问药,竭尽全力想要缓解她的病痛,最终却还是没能挽留住她。





岁月匆匆,父母离去的身影渐远,但他们的爱与教诲,深深植根我心。又是一年清明,细雨勾起无尽思念。身处广州,无法回乡至父母墓前,满心皆是遗憾。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我灵魂底色,幻化成生命里的光,从未缺席。

虽不能亲临祭扫,思念却分毫未减。写下此文缅怀,愿父母在另一个世界安好。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坚定前行,传承他们的精神,不负养育深情。

——曾来生 2025年3月27日 于广州

作者简介:曾来生,安化县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在法院分管办公室多年,多篇论文获国家、省级奖;在湖南日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湘源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