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TE M 西岸梦中心的Bananain蕉内(下文简称:蕉内)为其门店外车辆进出项目的环岛区域打造了一个定制设计,如下。
关于这家门店以及外场设计理念的相关阅读,可见公众号“Wallpaper中文版”《体感科学是什么?蕉内在西岸梦中心的回答》一文。
其中对于该定制公共空间的描述如下:
商店入口的环形车道被巧妙改造形成一个带屋檐的公共车站,灵感来自苏黎世的车站,蕉内一直思考着社区、社群的关系,今年开幕的西岸内核商店就呈现了更多公共性的表达。
去年筹备期间的状态对比
感觉有点意思,因此前往一探。由于理念话题Wallpaper中文版已经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解读,且不是我的关注点,因此本文就不再赘述了。下文我还是会站在个人视角,简单补充一些关于项目与品牌进行空间共创的话题。
在商业项目中,品牌落位及选址博弈是招商合作中永恒的博弈话题,项目会基于空间、楼层、区域等各方面因素对品类、品牌进行理想型的规划,而品牌们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发展状况、选址诉求等变量有所取舍。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商户都心满意足的状态并不存在,因此就需要有一些巧思,甚至神来之笔来化解难题。
我曾写过《能让品牌把公区包柱利用好的商场一般不会差》一文,聊的就是该领域的典型现象之一。
蕉内的这则方案,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教科书式”打造非标项目,Gate M西岸梦中心解析报告》一文中,对该项目做了相对完整的规划分析,你会发现文中甚至没有提及选址于车流出入库区域的蕉内等品牌,除了当时尚未开业外,一部分原因正在于该区域功能性更强、相对游离于整体氛围,是更需“品牌个性”的选址,可见蕉内对自身客群的目的性消费诉求是有信心的。
但不得不说,如果仅看店铺本身,确实商业界面隐秘了一点。想必这也是品牌会与项目共创打造环岛区域的原因——绝对意义上延展了店铺的视觉形象,堪称上文所说的神来之笔。
常规情况下,客人甚至要走到环岛后方才能看到品牌店铺形象。
现我们甚至站在外街就能看到品牌的IP形象在向人们挥手,同时各种形式的显示屏画面也变相充当了橱窗美陈的功效。
当然,品牌对于空间的设计能力是方案能成行的基本盘,也是项目愿意与之共创的必要条件,因为对于后者而言,会损失部分公共空间的运营点位(如果项目自己做则会增加额外的成本),权衡下来整体的视觉形象是增强的,总体而言更有利。
我任职期间是从事百货商场的,对项目公区以及品牌形象的把控更为注重细节,因为当时品牌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但凡是让品牌放手干,势必会影响项目的整体观感和协调性。只有品牌彰显出对空间出众的规划驾驭能力,项目方才会“放心”交付给品牌进行重塑。
前滩太古里能舍弃自身原本对称的一侧柱形显示屏,给LV进行完整的饰面处理,本质上是类似的逻辑。
静安嘉里中心B1、兴业太古汇LG2地铁空间引入MUJI, 合并多个店铺位置,并将公区包进店内也是类似理念的经典案例。
静安嘉里中心引入MUJI,解决“超级难题”
入驻静安嘉里中心、前滩太古里,MUJI近期几个新开店的看点复盘
兴业太古汇MUJI可持续概念店,打造出了上海市场最佳地铁商业空间
值得一提是,对应我此前推文中罗列的位于购物中心的店前包柱案例,西岸梦中心的作品则是非标项目独特空间魅力的体现——店铺的选址、形态(例如环形车道与商户间的关系),以及对于公共空间的再造能力,可以有更自由的想象空间(当然这最终取决于决策者的想法)。
但即使如此我们依旧需要明确,就如同我在聊西岸梦中心规划时类似,好的项目都会有说得清道得明的底层逻辑,且不论是否非标,都能找到想通点,蕉内案例同样如此。
这是一则好案例,值得共赏,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打开我们的视野,去挖掘空间再造层面的更多尝试,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有趣的案例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