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城市据点中。
对于东北这盘棋应该如何布局,毛泽东心中早有主张,他决定先打锦州。锦州是东北门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占领锦州,可对东北国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主力隐蔽南下,迅速包围锦州。锦州守军范汉杰部急电蒋介石,请求支援。
蒋介石把北宁线视为东北国军的生命线,锦州一旦有失,整个东北将不保。蒋介石匆忙飞往沈阳、北平,找到卫立煌和傅作义,要求他们出兵援锦。
10月初,国军调动两个兵团援锦:沈阳出动廖耀湘“西进兵团”,共5个军外加3个骑兵旅;华北“剿总”出动62军、92军21师、独立95师,烟台39军2个师,加上锦西葫芦岛原有54军指挥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
林彪得到蒋介石亲自调兵的情报,浓眉紧锁,感到压力巨大。用林彪的话说就是: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两桌客。廖耀湘兵团距离锦州较远,暂时不必担心,而侯镜如兵团在锦西、葫芦岛集结,对我军威胁较大。
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
侯镜如兵团由锦西到锦州,必经塔山。林彪把阻援兵力4纵和11纵放在塔山,并下达了死守塔山的命令。只有守住塔山,才能为锦州攻城部队赢得宝贵时间,否则攻城部队将受到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由此看来,辽沈战役的关键在于能否攻克锦州,而锦州攻坚战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守住塔山。塔山阻击战能否打好,事关全局的成败。
塔山只是一个小村庄,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西边的白台山海拔最高,也仅有260米左右。对4纵来说,在塔山阻击国军,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国军方面则认为,塔山既然无险可守,国军火力强大,又有海空军配合,顶多一两天即可攻下塔山。结果,国军在塔山激战六个昼夜,伤亡六千五百多人,也未能越过塔山一步。
在兵力火力都占优势的条件下,国军硬是没有拿下塔山,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战前准备及军心士气、国军内部分歧这两方面分析。
战前准备及军心士气
大战来临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摆正态度。由于塔山无险可守,我军上上下下都十分谨慎,高度重视。而国军因为塔山易攻难守,难免骄纵轻敌。
4纵奉命到达塔山后,立即抓紧修筑工事。塔山的主要防守阵地自西向东分别是白台山、塔山村、铁路桥头堡。由于白台山是附近唯一制高点,按照一般作战原则,首先要控制火力制高点,4纵决定主要防守白台山,在塔山村只放了少许兵力。
塔山阻击战事关整个战局,上级首长高度重视。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4纵司令员吴克华和政委莫文骅,亲自到4纵12师阵地视察。
程子华一来就发现了问题,他强调“守山必守村”,要重点防守塔山村和铁路桥头堡。12师马上调整部署,在塔山村加强防守兵力,并在村前的饮马河河滩上抢修工事。幸亏我军及时弥补了防线上的漏洞,事后证明,国军的主攻方向果然是塔山村和铁路桥头堡阵地。
打防御战,工事是否修得坚固至关重要。据查资料,在塔山阻击战开始前的三四天时间内,我军“构筑各种掩体2600多个,挖交通壕9500米,防坦克壕6000米,形成了较完整的阻击阵地”。
即使战争开始后,我军战士也没有放松懈怠。当阵地被国军炮火炸塌后,我军利用休战一天的时间,不顾疲劳,抓紧抢修加固工事,终于在塔山筑成钢铁防线。
甚至国军官兵,看到我军修筑的工事后,也忍不住啧啧称奇。据参加塔山战役的国军62军军长林伟俦回忆,当解放军主动从塔山撤离后,他带领国军官兵来到解放军塔山阵地参观,只见“堡垒星罗棋布,障碍物纵深,交通壕连贯,构成了铜墙铁壁般的坚固阵地。”这样的阵地是难以跨越的,国军官兵看到后,也感到十分震撼。
防御塔山的4纵,以1945年进入东北的山东6师为基础扩建而成。4纵进入东北后,与3纵在南满根据地坚持战斗,冰天雪地,缺衣少食。在根据地最为困难的时期,取得了“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4纵在战斗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与阵地共存亡
这次要在塔山打防御战,4纵面临巨大考验。但全纵队官兵士气高涨,大家下定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就是整个纵队拼光了,也绝不后退一步。
再看国军方面。
10月6日,蒋介石乘“重庆”号军舰到葫芦岛视察。下午召开团以上军官会议,蒋介石在会上说:
“我们此次集中美械装备优势部队,兼有大量空军助战和海军协同……这次战役成败,关系到整个东北存亡,各级官长要亲临前线指挥。”
17兵团司令侯镜如,随蒋介石同来葫芦岛,蒋介石命令葫芦岛各军由侯镜如负责指挥。但此时92军还没到,侯镜如需要回去调兵。蒋介石说侯镜如回来前,先由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
54军军长阙汉骞被赋予重任,备受鼓舞,傲气十足地说:“总统亲临葫芦岛,比增加十万大军还强!”
54军原本驻守在山东青岛。范汉杰调任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后,54军亦随之从青岛海运到锦州。不久,范汉杰又派54军到锦西、葫芦岛防守。54军8师的师长和副师长都是范汉杰抗战时候的老部下,范对8师很关照。
塔山战役开始前,阙汉骞就打算让8师担任主攻,而自己的基本部队198师则放在后面不舍得用,担任锦西地区的守备。他把8师师长周文韬和副师长施有仁都叫来,对他们晓以大义:“范主任是你们的老长官了,现在范主任身处险境,你们8师自当冲锋陷阵,挺身而出,解救范主任于水火之中!”
周文韬和施有仁认为解救老长官当然是义不容辞。但阙军长又让8师打头阵,198师在后面猫着,着实让人心里窝火。军长说得好听,这分明要拿8师去送命。无奈二人在军中没有后台,只能忍气吞声,服从命令。
8师在54军中一直出力打头阵。早在9月底的时候,我军4纵攻打兴城,阙汉骞让8师从锦西出动支援。因此,8师官兵在这些天已经连续作战,正需要休整,按理说应该轮到198师上阵。阙军长的这种区别对待,明显不公平,8师官兵因此怨声载道。
国军长官在东北贪腐成风,已经是普遍现象。54军也不例外,阙汉骞在锦西修筑的工事,偷工减料,准备把剩下的数百吨钢筋非法倒卖,从中牟利。长官们都发了战争财,腰缠万贯,中饱私囊。而下级官兵,发到手的却是被贬得一文不值的金圆券。国军士兵怨气冲天,大声骂道:“你给老子多少钱,老子就给你打多少钱的仗!”大战未开始,军心已涣散。
国军将领各有想法
蒋介石调集到锦西、葫芦岛的部队是各个战区临时拼凑起来的大杂烩。而且,这些部队多数都不愿意到东北来,磨磨蹭蹭,拖延时间。塔山战役开始后,各部队才陆续到齐。
林伟俦的62军最先到达。阙汉骞现在有54军和62军两个军,认为拿下塔山不成问题,等不及其他部队,想要抢个头功。
10月10日,国军以54军8师主攻塔山,暂编62师位于右翼,攻击铁路桥头堡,62军位于左翼,攻击白台山。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阙汉骞指挥国军猛攻,4纵顽强抵抗,打退国军多次进攻,国军在第一天战斗中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11日,54军8师开始集团冲锋,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我4纵12师34团塔山村阵地扑来。34团迅速反击,在前沿阵地与国军拼上了刺刀,国军最终被打退。两天进攻失败,阙汉骞终于尝到了东北野战军的厉害。
下午,侯镜如率92军21师到达。当晚,侯镜如召集各级军官开会研究,重新部署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
与会者提出了两种方案。54军参谋长杨中藩提出的方案是:避免正面强攻,从塔山侧翼即白台山以西地区迂回过去,此处地形广阔,解放军防守薄弱,容易突破。
第二个方案是17兵团参谋长张伯权提出的:仍然保持正面攻势,理由是主力沿锦葫公路推进更快,国军所处地势高,可以火力掩护部队前进,还能节约时间,避免重新部署兵力。
这两个方案孰优孰劣,一看便知。54军毕竟在此驻扎了一段时间,熟悉地形。况且经过两天血战,总结出避免正面强攻的经验教训。如果国军采纳54军迂回塔山的方案,我军侧后将受到巨大威胁,守住塔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但会议讨论的结果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侯镜如和罗奇都同意正面强攻的方案,侧面迂回的方案被否决了。其实,侯镜如和罗奇各有各的想法。
侯镜如原本就不想来东北担任指挥,能躲就躲。据说蒋介石在北平、天津找侯镜如找了好几天。侯镜如即使来到东北,态度也不积极。他要保存实力,就不能冒险,主张部队在塔山正面稳步推进,17兵团张参谋长的方案就是侯的意见。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侯镜如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为什么采纳第二个方案。
侯镜如
侯镜如,黄埔一期毕业。年轻时是一位进步的爱国青年,曾在周恩来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暴动和八一南昌起义。1931年,上海白色恐怖时期,我党地下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侯镜如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侯镜如在黄埔同学引荐下,投奔刘峙,在国民党中一直干到兵团司令。
随着锦州、长春、沈阳相继解放,国军在东北大势已去,侯镜如的援锦兵团从葫芦岛海运,仍旧撤回华北驻防。鉴于侯镜如年轻时与我党的这层关系,平津战役前夕,我党派人联系侯镜如。侯镜如的外甥李介人就是北平地下党,侯把他安排在92军工作。李介人等又做通了92军军长黄翔的工作,黄翔答应起义。
从以上可以看出,侯镜如也许早就不想打内战,不想为国民党卖力了,所以才同意正面推进的方案。侯镜如曾对张参谋长说过:
“对塔山、锦州是不能打进去的,若打进去也出不来,如果不打进去还可以多维持几天。”
罗奇为什么同意这个方案呢?罗奇是蒋介石派来的总统府战地督察组长,代表蒋来监督诸将领执行命令。罗奇听说独立95师调到东北,自己主动要求来东北,他想在蒋介石面前立功表现,重掌兵权。而独立95师是罗奇旧部,罗奇抗战时期任这个师的师长,长达6年之久。
罗奇此次想带领老部下打一个漂亮仗。54军两天来进攻的失败,恰好给了独立95师机会。54军提出的侧面迂回方案,是由54军在塔山正面牵制共军,让62军从白台山侧面迂回。罗奇不同意,说阙汉骞故意让62军冒险。罗奇宣称必须坚持总统命令,从正面推进。
罗奇与62军军长林伟俦关系更近一些,建议12日休战一天,13日的进攻由林伟俦在前线统一指挥。罗奇盛气凌人,根本不把阙汉骞放在眼里,认为54军要和他争功。这就是罗奇不同意54军方案的原因。
13日,国军仍按照正面强攻的方案部署:独立95师主攻塔山,右翼54军8师进攻铁路桥头堡,左翼仍是62军进攻白台山。92军21师为总预备队。
这一天的战斗打得最为激烈。独立95师组成“敢死队”,在重炮、海军和空军的火力支援下,采取“波浪式”冲锋,整团整营地上,一波接着一波。4纵顽强阻击,打退国军9次进攻,双方在阵地上反复争夺。在我军密集火网下,独立95师被打退,4纵也伤亡很大。
发现正面强攻无效后,罗奇想到了偷袭。14日天还没亮,独立95师悄悄爬进我军阵地,4纵发现后,急忙反击,与敌人展开近距离搏斗。有些阵地被独立95师偷袭得手。独立95师此时伤亡很大,罗奇请求支援。
林伟俦在前线指挥,他让各位师长在前沿查看一下独立95师什么情况。54军8师报告说独立95师虚报情况,根本没有一个人打进塔山。接着,92军21师也报告说独立95师是虚报情况。因此,侯镜如命令预备队不用上去。独立95师苦撑无援,不久就败下阵来。
14日晚,国军又开会研究部署。独立95师经过两天血战,完全丧失了元气,每个团只能缩编成一个营。相当于整个师被打得只剩一个团的兵力。罗奇建议15日休战一天,次日再攻。16日,国军得知锦州已经解放,范汉杰下落不明。
蒋介石
独立95师伤亡惨重,也没能拿下塔山。罗奇怕蒋介石怪罪下来不好交代,向蒋报告说阙汉骞54军打仗不肯卖力,因为阙在山东时就与范汉杰不合。蒋介石气急败坏,这天由沈阳飞到葫芦岛,大骂阙汉骞是蝗虫,不是黄埔学生。
国军塔山战败,究竟谁之过?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人心不齐。有功则竞相争抢,有过就互相推诿。十指攥不成拳,也就无法形成合力,在战场上的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参考资料: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