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朝地域政策呈现明显失衡状态,重北轻南的原则之下,北方的防御体系不断重建,南方的防御工作则日渐疏忽。

统治者将政治重心放在北方工作的整理之上,南方只是派遣所谓官僚前往,代为管理。

长此以往,北方的政治中心职能不断突出,而南方则成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偏远之地。

地域政策的明显偏向,导致南北方的矛盾不断增加。



以南北地域为分界线,北方文人和南方文人有着相当显著区别。

南北文人之争,也成为宋朝社会的普遍现象,奇怪的是,北方各方面管束较为严格,但北方文人在文学创作上却无法比拟南方文人的成就。

地域政策与南北之争有着怎样的关系?宋朝为何会行使重北轻南的政策?

北方混乱,南方稳定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对好不容易得来的封建政权极为珍惜。

他不想让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现象再次上演,所以通过统一的国家政策,对南北两部分地区予以调整。



但是,事有轻重缓急,政策也一定会有明显的偏向,该把政策重点放在哪部分区域,这也成为让赵匡胤极为困扰的问题。

许多天早朝时,他都提出了这一问题,邀请诸位大臣与自己共同商议。

文武百官一致认为,皇帝应该把政策重点首先放在南部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南部比北部重要,事实上北部才应该是后期工作的重点。

北方地区需要随时应对少数民族带来的威胁,所以边境地带较为混乱,整合起来也较为困难。

不如先从地域环境相对平和的南部入手,先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把南方林立的小政权合为整体,不断增强中央政权的实力,再反过来对付北方地区的威胁。



赵匡胤自己也认为,北方地区的混乱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与其浪费时间,损耗国家资源,不如先从更简单的工作入手。

所以在宋朝前期,国家的政治中心虽然在北方,但政治工作重点却倾向于南方。

可这样一来,南北方失衡的问题便愈发严重。

北方地形地势条件本就复杂,少数民族也本就如同群狼环伺,如今中原政权不把精力集中于北方,北方边境守军更是举步维艰。

大约过了1到2年,赵匡胤发现了政策明显的弊端,所以他打算及时作出调整。

在收归了一部分南方小国之后,他派遣一些官员留驻南方,稳住局势,此外,所有文武人才全都回归朝廷,由朝廷重新派遣到北方主持大局的任务。



这一时期,北边的民族矛盾极为突出。

先是大辽,大辽是一个相当强盛的少数民族,而且这里的战士马背上的功夫十分了得。

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初,他们就已经强行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里是养马和驯马的天然场所,他们把这里据为己有,本部骑兵自然有了先天发展的条件。

凭借着燕云十六州建立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辽国骑兵在向南征战时,可谓长驱直入,把宋朝步兵队伍打得节节败退。

可是交战双方的战线越向南方推进,辽国队伍的劣势也就越明显。

因为他们距离自家大本营的距离实在太远,各种资源无法及时补给,这就导致战士们在作战时拥有极其明显的后顾之忧,不敢彻底放开手脚。



当战线被拉长时,北宋王朝物资丰富的优势也就凸显出来,他们不惧怕资源损耗,更不害怕耽误时间,因为本国补给线足够应对。

两大政权各有优劣,在战场上无法决一雌雄。

双方都意识到自己无法碾压对方,所以决定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谈,这才有了后来被广大民众视为宋朝耻辱的澶渊之盟。

签订了盟约,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辽国出尔反尔也不是一两回的事,所以即使有合约在身,宋朝也需要随时提防辽国单方面撕毁合约。

除此之外,北方的西夏也逐渐崛起,给宋朝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论综合国力和军事作战能力,西夏自然不是辽国的对手,这两个国家交战时,辽国可以稳稳地占据上风。



但是虽然打不败辽国,西夏却能够在军事上给北宋造成威胁。

尤其是西夏为了寻求庇佑,心甘情愿地与辽国结盟,听从辽国驱使时,北宋王朝更是如芒在背,终日不得安宁。

他们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也像一根导火线,随时在北方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感。

辽国是北宋王朝前期最主要的对手,而到了北宋后期,金国就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

强大的女真族在北方边境地区抢夺资源,掠夺财富,最终逐渐壮大,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但北方的土地和生存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便将矛头指向了中原大地,中原物阜民丰,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正好适合他们发展的需求。



强烈的不安全感笼罩着北宋王朝,他们只能接二连三地加固北方的军事防御工事,以免遭受突然侵袭而应对不及。

朝廷内部军事经验丰富的大将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部队,都被皇帝派往北方,积极协助军事作战和战略准备工作。

主战派与主和派两个立场的官员,也被皇帝派往北方,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外交应对。

官僚体系的中流砥柱与有生力量,此时全部往北方地区聚集,而南方则显现出较为空虚的情况。

朝廷明显的重北轻南政策,对北部的危险局势确实有所缓解,但是也加剧了南北两大地区的矛盾。

国家的外患可以暂时遏止,国家的内忧却无法忽视。



眼看着朝廷对南部地区的管控逐渐松散,部分心思活泛的国家首领和部落首领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想要脱离北宋王朝的控制,自立为王。

在朝廷焦头烂额,政治分割明显之时,南北方的文人也展开了新一轮的较量与角逐。

文人之争,极为激烈

北方文人和南方文人在各自的学习侧重点上,有着明显不同。

北方是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地,政治中心辐射的影响可以覆盖大部分周边地区,所以北方文人对于政治理论具有很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在经济问题上也明显具有出色的水平。

南方文人则更加重视对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的研究,这是因为南方多秀丽的山水,南方文人则喜欢游山玩水,将感情寄托于天地之间,把自然情绪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



他们对自然的研究和对生活的适应方式,也都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作品里。

朝廷为了发展政治工作,自然更需要引入政治理论合格的人才,而不是春花秋月的闲散文人。因此在宋朝早期阶段,北方文人的录取比例远远高于南方。

而且宋太祖赵匡胤明确提到了一条规矩,南方文人不得入朝担任宰相,只能担任地位较低的官职。

大多数南方学子认为,这是统治阶级明显的地域歧视,他们对此提出抗议,但是在宋真宗执政以前,抗议的效果不太明显。

在宋真宗时代,南北地区的文人才能发生了对比转变,皇帝对这一转变,也看得清清楚楚。

北方多战乱,北方文人无法在长期稳定的环境中静下心来学习,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北方文人的治学水平逐年下降,渐渐低于南方文人的水平。



而南方受到稳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文人学子具有更强的自信心,所以在治学问题上更是带着前所未有的自信。

两者相较,南胜于北。皇帝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考虑,废除了对南方文人的一些约束政策,允许他们平等地参与科举考试,更给予南方文人执掌朝政的机会。

北方人原本可以抱着大西瓜享受,南方人只能捡着小芝麻自娱自乐,如今皇帝要求北方人把西瓜分一半给南方,北方人自然有着颇多怨言,极不情愿。

南北方的矛盾,在这一刻继续增长。

为了平衡文人学子之间的冲突,北宋官员提出了建议,把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分配到各大不同的基层行政单位,并且以固定的比例录取考生,不以绝对值论结果。



这一政策看似公平,但实则对南方考生有着诸多制约。

南方报名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人数比北方更多,若按照一定比例录取,南方许多具有才能但无法排上靠前名次的考生只能落榜。

而北方人数更少,所以录取机会更大,一部分才能相对欠缺的人才也能进入录取名单。

这就导致北方入仕的官员,甚至比不上南方未能入仕的学子。

南方学子对此提出抗议,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考生甚至还写信上报中央,希望改变这一政策。

皇帝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那之后,争端一直存在,处理办法也一直在提出,可矛盾却没有减轻。



重心南移,自视甚高

靖康之难发生以后,北宋王朝结束统治,南宋王朝建立,此时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已经发生南移,南方地区的优势条件自然在增加。

南方文人本就抨击北方文人享受特权,对他们极为不满,现在自己正在崛起,南方文人更是自视甚高,以各种犀利的语言嘲讽北方文人。

他们认为,战争是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当北方地区与少数民族爆发战争时,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北方文人的创作风格和生活方式。

这样一来,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与纯粹性便会受到影响,而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北方文人,他们文化体系中的先进部分自然会被落后部分所覆盖。

所以在文学先进性上,他们已经被南方文人远远甩在身后。



尤其是金国入主中原以后,南方人更是不遗余力地用蛮夷二字嘲笑北方人,而北方人则称南宋朝廷为小朝廷,南宋文人是小朝廷的爪牙。

双方互相攻击,互相抹黑,利益争斗从未消失,一直到整个大宋王朝覆灭,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结语:

朝廷重北轻南的地域政策,导致北方文人享受着先天优势,而南方文人则对政策高度不满。

北方的战乱影响北方局势,南方文人逐渐崛起后,原本被排斥的一方群体,就在社会上散布阴阳怪气的言论。

参考资料:

《宋史》

《大宋的南北之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