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命令,宣布解密联邦调查局(FBI)对其2016年竞选期间“通俄门”调查的核心资料。这项命令,标志着长达七年的“通俄”闹剧,终于走到尾声。但引人注意的不是所谓的“新证据”,而是这一系列调查、指控、渲染与反转背后,暴露出的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裂痕与衰败征兆。特朗普口中的“国家耻辱”,不仅指向民主党和FBI,也狠狠扇了整个“美国民主机制”的一记耳光。



所谓“交火飓风”调查,最初源于一份未经证实、充满漏洞的“斯蒂尔档案”,该档案由一名前英国情报官员编写,声称特朗普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秘密协作”。就是基于这样一份未核实的材料,美国情报机构竟启动对总统候选人的监控。这不仅打破了政党之间的信任底线,更动摇了普通美国人对其政府机构公正性的最后一丝幻想。

调查在特朗普胜选后升级为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米勒的全面审查,耗时两年,动用数千万美元资源,结果却是一场空洞的“无罪宣告”——未发现任何“勾结”证据。而今,特朗普以总统身份解密“通俄门”档案,不是简单的澄清,而是一次猛烈的政治反击。他要做的,不只是“还原真相”,更是借此揭露华盛顿沼泽中的制度黑幕:国家机器如何被政治派系劫持,情报系统如何为党派服务,媒体又如何合谋制造“猎巫”叙事。

这起事件对美式民主的冲击是深远的。在表面上,美国政府自诩“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拥有一套复杂精密的司法与舆论监督系统。但“通俄门”事件却揭示出,当这些制度工具被特定政治势力所掌控时,它们不再是保障民主的防线,而是打击异己的武器。从FBI的非法监听申请到司法部的“选择性调查”,从主流媒体的大规模炒作到社交平台的言论封杀,这是一场跨机构、跨平台、跨党派的“系统性政治围剿”。



如今特朗普回归白宫,以总统权力“解密真相”,似乎让他赢得了迟到的清白。但问题在于,已经发生的政治打击、选举操控与民意误导,已经实质性改变了美国过去八年的政治轨迹。这不仅是特朗普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次制度性溃败。一个“未经证实的档案”竟能让情报机构监视总统候选人,这样的国家机制,又如何有资格自诩为“民主灯塔”?

“通俄门”的失败,并没有阻止这套政治打击机制的继续运转。从“通乌门”到“文件门”,从佩洛西主导的弹劾案到FBI对特朗普庄园的搜查,美国政治已进入一个“制度合法化的党派斗争”阶段。在这个阶段,程序正义已被策略取代,法律手段成为选举操作的前台工具,政治不再是选民选择的产物,而是情报、司法与媒体共谋的结果。

与此同时,这场“通俄门终局”也对美国的对外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长期以来,美国以“干预外国选举”为借口,对他国发动制裁、政权更替甚至军事干涉。但讽刺的是,通俄门调查揭示出美国本身的选举也可能受到情报操控、政治操纵和媒体洗脑。克里姆林宫和特朗普竞选团队早已否认所谓“勾结”,米勒报告也明确“找不到直接证据”,但美国却用这一谎言打了七年外交牌,不惜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助推新冷战气氛,最终却只能在特朗普签字的那一刻承认:这是一起“自导自演的政治丑闻”。



特朗普的胜利,是个人的反击,也是制度的悲剧。尽管他目前拥有重新掌权的资源与话语权,但美国体制所受的伤,远比任何政客的胜负更深。公众对联邦机构的不信任达历史新高,两党对立愈演愈烈,媒体与政府的“共谋政治”被越来越多选民唾弃。特朗普解密的是档案,但暴露出来的却是整个美国政治秩序的病灶。

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多极化格局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此时公布“通俄门真相”,既是内部政治博弈的高潮,也是全球范围内“美国信用危机”的节点事件。曾被奉为全球模板的美国制度,如今成了反面教材。民主制度是否真正有效、是否能够抵御自身的腐蚀性,正成为全球国家反思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不再盲目相信西方范式,而是在“美国乱局”中寻找本国的稳定方案。

但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这样一个制度紊乱、政治极化、舆论分裂的超级大国,依然在操纵全球贸易体系、金融体系与安全秩序。当一个连总统候选人都能被内部机构非法监听的国家,却仍在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指责他国“选举不公”,世界会如何看待它的合法性?又有多少国家,仍愿意将其作为“制度灯塔”?

通俄门的尘埃或许已经落定,但这场闹剧带来的后遗症才刚刚开始。它不仅重塑了美国国内政治的运作方式,也深刻冲击了全球对美制度的信任基础。而特朗普的解密,只是揭开了一个时代的遮羞布——在这个时代里,民主可以被操控,法律可以为私利服务,真相最终只能靠赢家书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