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2025年3月25日晚至26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发动了规模罕见的无人机打击行动——117架攻击型无人机从克里米亚、罗斯托夫、库尔斯克等方向呼啸而至,针对乌克兰境内多个州的城市基础设施、企业仓库和办公楼实施密集打击。乌空军虽拦截了56架,但仍有大量目标遭受直接命中,造成多地起火、建筑受损、城市瘫痪。这一空袭,正值俄乌美三方在幕后酝酿新一轮谈判之际,无疑为本就摇摇欲坠的和平前景蒙上更浓重阴影。



眼下的俄乌冲突,表面看仍是前线攻防拉锯,但本质上已进入“战争—谈判”并行的阶段。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华盛顿对乌克兰的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与其说是继续军事援助,不如说是对整个战争结局“重新设计”。特朗普政府虽然没有公开叫停军援,但在节奏和规模上已明显放缓,并开始推动以“谈判换援助”为新战略方向。这也让基辅逐渐意识到,昔日那种“不设底线”的西方支持正在消失。

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的无人机攻势极具战略意味。一方面,它借助低成本、高饱和度的“沙赫德-136”等无人机,对乌克兰展开战术消耗,削弱其战场韧性;另一方面,则是用空袭制造强大谈判压力,让基辅和华盛顿都清楚,若和平谈判继续拖延,俄方将毫不留情地加码军事施压。无人机不只是武器,更是莫斯科传递“谈判筹码”的冷酷信号。

更深层的博弈,在俄乌美三方之间悄然展开。近期传出的秘密接触信息显示,特朗普政府已在幕后通过第三方渠道向莫斯科释放“有条件停火”信号。美国在欧洲东部、中东、亚太多线承压的现实,使其无法再无上限地投入乌克兰战场。特朗普明确主张“美国优先”,对延续这场成本巨大的战争并无兴趣。他要的是结果——一个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可控停火”,而不是乌克兰的彻底胜利。



但这恰恰是基辅最难接受的现实。乌克兰政府深知,一旦进入谈判,必须在战场上拥有足够筹码才能获得体面地位。而当美方放缓援助、欧洲陷入经济疲态、前线持续受压,乌克兰的谈判力正快速流失。此次俄军无人机集中打击的,正是乌克兰为数不多的工业产能、后勤节点和社会稳定支柱。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到苏梅,从克里沃伊罗格到阿赫特尔卡,一栋栋办公楼和企业仓库在火光中化为焦土,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倒退,更是国家谈判资本的崩塌。

而美国方面的算盘打得很精。特朗普政府力求以最低代价换取地缘回报,通过“制造压力—引导谈判—控制结局”的三步棋,将乌克兰战局纳入其更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一方面对俄罗斯释放“谈得下去”的信号,另一方面仍保留“若不妥协就继续加压”的威慑工具,例如向印度洋部署B-2隐身轰炸机、强化对北约东翼的军事支持。既不全面倒向,也不彻底放弃,典型的美式“双手下注”。

这种策略性模糊,让乌克兰陷入极度尴尬:西方正在向谈判过渡,俄方正在用导弹推动谈判,而基辅却被迫在炮火与妥协之间摇摆。这场原本打着“保卫自由”旗号的战争,实则早已蜕变为一场地缘豪赌:乌克兰只是筹码,美国是操盘手,俄罗斯是变局制造者,而欧洲,只能默默为这场战争的滞后成本买单。



这场“无人机+谈判”的双重战术背后,昭示的是战争的新范式:低烈度、长周期、高操控。在全球进入战略重构期后,战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队对军队、国家对国家,而是代理人战争、信息战争、武器经济学的复合博弈。无人机战不过是这一变局的前奏,而谈判桌上的权谋角力才是真正的终极较量。

乌克兰,如果继续被当成“可交易的棋子”,将失去的不仅是国土,更是民族意志。俄罗斯若借谈判拖延时间、固化战果,也不会停止战略打压。而美国,若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唯一出发点,其所谓“维护秩序”的承诺将彻底破产。俄乌美谈判若不能摆脱这种三角算计的游戏模式,所谓“和平进程”也将只是一纸空文。

无人机刺破夜空,也刺破了帝国的伪善与虚伪。谈判本该是和平之门,不该成为战略欺诈的工具。真正的结束,不靠炸弹,也不靠阴谋,而靠各方放下帝国逻辑,回归和平理性。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乌克兰恐怕还要在炮火与谈判之间痛苦地撕裂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