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弹片未落、前线尚乱之时,乌克兰突然高调宣布筹建“太空部队”。国防部副部长卡特里娜·车尔诺戈连科于3月29日表示,乌克兰已经成立了一个太空政策理事会,计划组建军方太空力量,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立卫星系统、太空控制与预警机制。这番话听起来极具未来感,却更像是在一场打不赢的地面战争中,为“超限幻想”注入最后的叙事燃料。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乌克兰不仅没能逆转战场态势,反而在弹药告急、兵源短缺、盟友援助疲软的多重困局中日益被动。就是在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时间节点,乌克兰政府却祭出了“太空战略”,组建“太空部队”——这种操作听上去像是“高科技战国崛起”,实则更像是一场宣传战中的“烟花秀”。

且不论乌克兰是否拥有发展太空力量所需的完整工业体系与经济能力,单就现实而言,这一宣布最大的功能,恐怕不是实际部署能力,而是对外传递“乌克兰依然是西方科技阵营一员”的信号,甚至是对西方军火与技术支持的一次“献忠”式宣誓。

从俄乌战争开始,乌克兰的数字战场就完全依附于西方技术。美国的“星链”卫星系统成了乌军指挥、通信、打击的“神经中枢”。如果没有马斯克的这套系统,乌军的无人机、远程炮火、电子战力量将几近瘫痪。这就是所谓“现代战争”:表面上是导弹对导弹、士兵对士兵,实际上则是算法对算法、数据对数据。而这些数据和算法的源头,不在基辅,而在硅谷。



车尔诺戈连科提到,要将“公共和私营公司”纳入太空政策制定体系,这是模仿美国模式的说法。但一个现实是,乌克兰根本没有SpaceX、没有诺斯罗普、没有波音,也没有能力支撑大规模太空产业链。更关键的是,连“星链”是否能继续用,乌克兰都无权决定。几周前,马斯克才因为不满西方利用“星链”配合无人机打击俄军,公开表达“想断网”。随后,波兰外长、西方政客、媒体轮番施压才稳住局面。这件事狠狠地揭开了一个事实:乌克兰不是“拥有太空力量”,而是“租用了太空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谈什么“2030年实现独立卫星预警系统”“组建国家太空力量”,听上去更像是画饼,也像是在为申请下一个五年军援计划铺垫“技术话语”。它既是战略幻想的包装纸,也是一种政治工具:乌克兰急需维持其“科技抗俄”形象,来继续争取美欧支持、资金和技术转移。而组建“太空部队”正好满足这一叙事需求。

这背后更深的原因在于,乌克兰太空战略的第一驱动力,并非国家安全,而是国家依赖。太空政策不再是主权象征,而是“讨价还价”的资产标签。西方盟友要资源、要控制、要政治绑定,乌克兰则拿“前沿军用科技”做交换。此前多家媒体曝光,美国曾就关键矿产开采权施压乌克兰,甚至以断供“星链”相要挟。这说明,乌克兰的所谓“太空命运”,其实早已捆绑在别人的商业与战略算盘上。



国际局势亦无助于乌克兰“外空计划”的落地。当前美中博弈主战场正上升到太空层面,美军太空司令部持续扩编,欧洲重启独立卫星网络计划,连印度也发射军事侦察卫星。各国都在卷“太空主权”与“外空打击能力”,而乌克兰在炮弹都要靠众筹的当口,却一脚踏入高成本、高技术门槛的太空军备赛道,无疑是一场不对等的豪赌。别说成功发射,就连研发资金、人才储备、监管框架、国际协调权力,乌克兰一样都拿不出手。

而如果将这一步视为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西方附庸性加强”,那乌克兰太空部队的意义或许就不在地球之外,而是更接近于“对美国科技军事霸权的仪式性臣服”。在全球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乌克兰这支“未来之军”极可能成为又一个被美欧捆绑的防线延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