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29日晚,俄军无人机空袭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造成至少2人死亡、35人受伤。医疗设施、27栋居民楼、数十辆汽车被毁,现场一片焦土,烟尘未散。哈尔科夫市长捷列霍夫30日通报了这场袭击的惨烈后果,而俄罗斯方面至今未做出任何回应。
这是战争常态的又一次冷酷重演。在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之际,战火不仅没有平息迹象,反而愈加呈现出一种令人麻木的“日常化”。大规模的地面战役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夜间空袭、无人机渗透、基础设施破坏。这是一场被技术包装的人道主义灾难,是21世纪最黑暗也最真实的战争版本。
哈尔科夫并非战线前沿城市,但却一直是俄罗斯重点打击的目标之一。从2022年开战之初,它就多次遭到导弹和炮火袭击,民居、学校、医院早已不是“误伤”,而是被精确选中的目标。俄军早已将战争从军事打击演变成一种彻底的“战略恐吓”——瘫痪基础设施,制造民众恐惧,瓦解城市秩序,逼迫乌克兰政府在战场与政治层面双重崩溃。
而此次无人机袭击的关键,是“医疗设施”成为直接受损目标。这一信息极其敏感,也极其恶劣。在国际人道主义法框架中,医疗单位享有明确保护地位,任何直接攻击医疗点的行为,理论上均构成战争罪。如果攻击是有意而为,那么俄方此举已经不再是军事行动,而是赤裸裸的“国家级犯罪”。而俄罗斯方面至今“沉默不回应”,不仅毫无歉意,反而暴露出其对于战争规则的彻底藐视。
这场袭击也正值国际社会对俄乌战争关注度再度抬头之际。近期,美欧多国重申对乌援助立场,乌克兰高层亦频频与西方接触,寻求新一轮军援和能源保障。而俄罗斯的空袭,显然带有强烈的“信号释放”意味:不管西方怎么表态,不管外交战线多么热络,俄方依旧掌握着改变乌克兰局势的最直接“按钮”——无人机和导弹的发射权。
这场空袭似乎也不再只是对乌克兰的打击,更是一种对国际秩序的嘲讽。在全球主要大国忙于内部选举、经济回调、地缘焦虑之时,乌克兰问题似乎被“降温”处理,但实则是陷入“慢性拉锯战”之中。而这种“慢性拉锯战”的代价,是无数普通人一次次地死去,一座座城市一次次地被摧毁。
乌克兰的处境也在变得愈发艰难。战场资源日益枯竭、国内经济濒临崩溃、青年外流、民众抗战情绪疲软,而西方的援助承诺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这种背景下,哈尔科夫的空袭更像是一次对西方承诺可信度的公然挑战。
事实上,俄乌战争已不是一场区域冲突,它是一个时代的道德考验。是我们要选择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还是接受一个由军力和强权定义边界的世界?真正的和平不靠中立的叹息,而需要代价与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