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约定》是作家毕淑敏最新的长篇力作。
小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
毕淑敏从亲历者的角度,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刻画着边疆部队生活,也用医者仁心诠释着人性的光辉。
当兵时期的毕淑敏
谈到《昆仑约定》时,毕淑敏说,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昆仑约定》毕淑敏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自序
《昆仑约定》自序,作者毕淑敏
“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
这是本小说的最后一句。也就是说,若看到这里,昆仑山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儿,不但云知道,哈! 您也知道了。
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不辜负这座山,是我对自己许下的心愿。那时我们十几岁,尚未来得及盛开为花,就被生活直接拍砸成凝冻的松柏。在海拔近五千米的边防线上,我和战友们曾全力以赴保家卫国,将残酷过成家常。我们的存在,让背后的山河和人民,安享和平。每日望向苍莽山河,我许下心愿……
近四十年前,我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名叫《昆仑殇》。为曾经的岁月书写,是我的初衷和坚持的动力。
只是这一次,刚写完最后一句,还未来得及松口气,便觉周身极度不适。我有些恼火身体不争气,外带浓浓的纳闷——不合理啊! 长篇完工了,全身心应该轻松快意,怎么还没容我微笑,倦怠就铺天盖地袭来,欲将我吞没?!
不适感不断加重,我只得星夜赶往医院急诊。医生很严肃告知,须马上住院。恰逢新冠猖獗,又时值深夜,没有现成的病房。医生告知我只能先进急诊室救治,待明日方能入院。
那一夜,急诊室灯火通明,嘈杂无比,重症病人呻吟声此起彼伏……第二天,我住进隔离病房,展开一系列检查治疗。几天后,主任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查房,俯身对我说,你体内除了已经发现的血栓,更严重的是主动脉内,还有大的游走性血栓。这血栓伴随着每一跳心搏,在血流中飘荡……
我轻声答,哦。
主任言简意赅地告知了我面临的风险,须转入某某医院治疗,以防……等等。说完后,他淡淡扫了我一眼,生疑道,病情这般严重你怎么不害怕呢?
我方觉尴尬,感到自己此刻的面部表情(没镜子,看不见) ,恐不合时宜。病人的置若罔闻,对不住医术精湛、兢兢业业的主任与一众医务人员的救助,心生愧疚。想赶紧弥补。只是仓促中,不知如何作答更合适。遂踟蹰问道,那您认为我听到这等坏消息,该如何表现为好呢?
清晰记得,主任不再理我了。一个病人,麻木迟钝至此,他也无甚可说。我自惭,没心没肺,实在是对医学和医者的不敬。
说起来,我也有点儿冤枉。那一刻,我不是藐视医学。从医多年,我知道大动脉内的游走性血栓十分险恶。若断裂脱落,碎块随血流四下流窜。堵到心脏,便急性心梗;堵到脑部,便突发脑梗;堵到肠系膜动脉,剧烈绞痛脏器坏死;若堵到……招招致命。但扪心自问,我是真的不惊恐,真的不惧怕吗? 此时,大脑中只回旋一个声音——直面死亡之前,我终将《昆仑约定》初稿的最后一个字,完成了。
其后两年多时间,我一边治疗,一边反复修改这部小说。每次改完,都会不争气地又进医院。共三次急诊,四次住院。有次,医生径直报我“病重” 。
潜伏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一朝实现,险些耗尽我全部生命能量。
回忆是孤独的。我在城市的中心处,按下静音键,让自己化成隐身草,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我肝胆欲碎地咀嚼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在蛛丝马迹中踯躅前行。一闪一闪远去的气若游丝的故人,如干燥破碎的脱水菜,浸没冰冷砭骨的雪水中,慢慢膨胀,鲜活。
之前有人问过,你在什么地方写作最惬意? 我总是说,任何地方。但这一次,我找到了最佳去处。在急管繁弦的城市,住进了养老公寓。朋友来看我,说,这里寂静。她没用“安静”,而是悄无声息地升级至更无声的词。寂静,多用来形容洪荒。
我说,这个环境,比较接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朋友道,这么说,你是特地选了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希望自己写下的文字,也多点儿真善?
我说,做精神田野的锄禾日当午者,是写作人的责任。
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七十岁时,借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总之,全身总动员。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这份高度投入情感和体力的工作,让我衰弱疲惫,但我欣然。此刻,它终于脱离了我的心和手,信马由缰地走啊走,直到遇见了读者您。
这个不完美的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人间。为这部小说,我已尽力,只求不完美中的较好。读者朋友们,在小说中,我静静等您。
毕淑敏
2025年3月1日
节选一
终于有一天,郭换金彻底醒来了。屋内很冷,宿友忙着上班,炉火熄灭了。她想起小叶子,若是她在,会把炉火照料得如同炉膛内永远有一只火红的小狐狸。
冷有冷的好处,让人警醒。她抬眼望去,屋内狭小,她的视线,总是被墙壁困死。这一次,她能够直视远方,看向窗外亘古不化的雪原。
一般人眼中,雪千篇一律,除了飘落,就是成堆成垛,雪崩时一落千丈。餐风啮雪过的郭换金知道,雪分很多层。上层的雪最冷,因为风一直吹,雪没有任何产生热量的能力,只有被刮走或是始终原地战栗。中间的雪,孤单压抑,它们看不见天日,永远蜷缩,永生不得舒展。下层的雪,被无数年代的重压挤扁了,却永不言重。
不同层次的雪,音色不同。最年轻的雪,会发出曼妙的沙沙声。中层的雪,偶尔咯吱叫,像是争先恐后的小鸟。最深的雪无言,是地狱最冷的灵魂。你轻轻踩过表层的雪,像抚摸雪的头发。你脚下重重踩,相当于踏上雪的胸膛。你陷入深雪,倒霉了,那是雪的报复。你长眠雪中,是雪给你的最后仁慈。司空见惯的雪,都如此千变万化,何况远比积雪要丰饶的生命。
严寒有非比寻常让人镇定的功能。脑海凝冻,就不会掀起无谓的怒涛。郭换金漫无边际地联想,如果变成雪,她飘向哪里?
她不要做上上雪,也不要做中层雪,更不做底层雪。她做一片在时间中不断疾飞的雪花,坚持鸟瞰人间,期望永不融化。
她极其缓慢地把内心整理好,让思维在躯壳里重新运行。
活动预告
1. 识别上方二维码,通过“活动行”微信小程序提前预约
2. 凭预约二维码现场领票,验票入场
不能来现场的朋友
↓可预约线上直播↓
一部只有毕淑敏能写出的作品,细腻、温暖、感人至深!
当当专享毕淑敏手写信理想主义的花绽放在浪漫主义的土地上
初审:周 贝
复审:薛子俊
终审:赵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