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赣交界处,群山环抱的湖北省贾家源村曾是地图上的“遗忘角落”,泥路坑洼、污水横流,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如今,这里却换了模样:从“边缘角落”到“绿意窗口”,126盏路灯点亮蜿蜒山道,百亩果园缀满青翠,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烟草专卖局驻村工作队以“美”破题,用一盏灯、一渠水、一片绿,激活了这个偏远山村的振兴密码。
党建铸魂:支部强了,人心齐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驻村第一书记刘树平这句话,成了贾家源村蜕变的起点。过去,村支部人员不齐、能力不足,连开会都凑不齐人。工作队来了后,协同村干部补选妇联主任、培养两名“一村多大学生”村干部,县局、村委联合共建共学4次,组织主题党日活动11次,把涣散的人心拧成了一股绳。
村民贾大爷感慨:“以前村民们连自家田都管不好,现在刘书记带着他们学政策、跑项目,连我家孙子考大学都来送补助!”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1.5万元,增长率达30%。党建强了,村民腰包鼓了,村口“乡村振兴惠民政策漫画墙”前,总围着一群讨论“明年种啥更挣钱”的乡亲。
贾家源村
生态塑形:山沟沟里长出“绿银行”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垃圾堆在屋后臭半年。”村民王大姐指着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笑道,“现在城里亲戚来,都说我们这儿是‘山景房’!”
工作队的“美丽账本”写满硬核数据:落实产业奖补52010元,拓展村集体产业帮扶资金10万元,刷黑公路2.5公里,拆违建3处,建污水处理池2个,发放分类垃圾桶420个......最让村民骄傲的是省界门户的2公里绿化带——红叶石楠、桂花树绵延成屏,春天花开时,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拍照。
山沟沟里长出“绿银行”
生态美催生了“绿色经济”。百亩果园年增收3万元,秸秆扎成的“油菜画”吸引游客打卡。站在果园高处的村支书贾书记算了一笔账:“等明年挂果季,咱们搞采摘游,这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民生聚力:小实事暖出大民心
清晨,首班便民公交驶入贾家源村时,72岁的李奶奶抹着泪说:“盼了半辈子的公交车,终于开到了家门口!”这条由县政府拨款支持、村两委、驻村工作组奔走协调开通的线路,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更让32位老人拿到了免费乘车卡。
公交车开到家门口
类似的暖心事贯穿全年:暴雨后连夜发放3900元救灾款,为2名大学新生送去助学金,每月定期探望13位独居老人,落实教育帮扶14人,医疗救助19人,金融帮扶4户,实施公益性岗位政策带动39人就业增收,产业帮扶落实86户,并落实奖补政策73150元......村民贾春生的话很朴实:“驻村队员们不像‘过路神仙’,他们是实打实把这里当成了家。”
未来之问:让“美丽颜值”变“美丽经济”
尽管成绩亮眼,驻村工作队仍清醒:村集体产业依赖帮扶,饮水工程尚未规模化,果园管理还是“土办法”。站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驻村书记刘树平指着远处的青山谋划:“下一步要请专家设计研学路线,把我们的油菜花海、黄精种植基地做出特色!”
村民贾小满的展望充满诗意:“等游客多了,我就在家门口开农家乐,让儿子回来当厨师——咱这山沟沟,也能变成聚宝盆!”
从“脏乱差”到“绿富美”,贾家源村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美丽”从来不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当路灯照亮归途、清泉流入心田、绿意染透山野,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终将成为希望生长的地方。正如村口新刷的标语所言:“美,就是生产力!” (文/图 雷鸣 陈峻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