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好人有好报,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人没好报的事情太多了,反而是坏人往往腰缠万贯、有钱有势。
就像《窦娥冤》里的一句话,说为善的贫穷命短,造恶的富贵又延寿。生活中很多人有过被恩将仇报的经历,比如帮了别,却被反咬一口,所以才有人说做好人根本没有好报。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人。你一定要知道,并不是做了好事儿的人就是好人。
举个例子,张三有一外地的同学在张三所在的城市遇到了困难,于是想到他家里住一个月,张三心里不大愿意,但是又想做一个在所有同学眼中的好人,于是假装很高兴地答应了对方。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月,同学白吃白喝不说,还打乱了张三全家的生活节奏,造成了很多不方便,最后同学走的时候、就说了句轻飘飘的谢谢,不但从此不再联系,还对别的同学说自己借住在张三家的时候收到了他的脸色。
所以张三逢人就说果然好人没好报。那么在张三看来,自己帮助了落难的同学,不但没有得到回报,还落了个里外不是人。但他没有想过,自己当初决定帮别人的时候,他的起心动念并不是真正为了帮助同学,而是想让自己有个好人的名声而已,他的出发点不是利他,而是利己。
所以,并不是帮助别人,就是一个好人,而且就算是善良,如果是毫无原则的善良,其实反而是一种罪恶。
比如你非得要扶烂泥上墙,非得要帮咸鱼翻一个身,都只能说是害人害己,包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跑到菜市场买下大量人工养殖的鱼虾放生到江河湖海,去做所谓的功德,这样的人不是善良,而是愚蠢。
那要怎样做,才算是好人呢?明代的心学大师王阳明给出过答案,只有三个字——致良知。
他说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人的本心,而人心的本体原本无善无恶,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只要闻到臭味就知道厌恶,看到一个孩子掉到井里,就会生出恻隐之心,而这,就是良知。
一个人如果顺应良知,只凭自己的良心去事儿,他就是个好人,比如有人过得很悲惨,他发自内心的同情,于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捐了10块,虽然不多,但他是真心情愿地帮助别人,不图名利也不图回报。
而另一个人,可能为了博一个好的名声,又或者为了想给自己积所谓的功德、消减自己的恶业,捐了一万块,那他的这个好,从本质上来看还不如捐10块的那个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掺杂了太多的私欲。
当然对于被救助的人来讲,捐一万的人自然也是好人,但这个好人,只是很世俗的那种好人,所以真正的好人,不是救世主,而是致良知,遵循本心、顺其自然。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明知做好人也不一定会有好报,但他依旧会选择做一个真正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