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才能抵御浅薄,现代生活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文:凌晨

100多年前,被誉为“永远的现代人”的韦伯,曾对人类命运做出了悲观的预言:“上帝死后”,人类理性的膨胀,将压倒曾经的价值与信仰,将人变成“非人”。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问题放在今天,不仅没被消解,反而更加严峻。今天的社会,“非人”的危机,早已不仅是“道德与信仰的缺失”,更造成了现代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三大撕裂:

◎“信息夺舍”——信息时代,一方面“信息大爆炸”,一方面却因为“算法投喂”与信息的碎片化,越来越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人们接收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单一、浅薄,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变得越来越扭曲与撕裂,成了一个“永远叫不醒的人”。人在茧房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越大,即便哪天事实摆在眼前,也不愿意承认和醒来。

◎“认知污染”——被“污染”的认知对人产生了两大影响:要么形成“不见是非,只论立场”的弱肉强食逻辑,要么因“崇拜逻辑,忽略人性”,而陷入盲从和自欺。结果是偏见盛行,盲目自信。认知被“污染”的人,谈历史,用的是”成王败寇”;谈现实,凡事“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从不思考何为国家。在自由、平等、正义等现代文明价值面前,将谎言视为真相,将妥协视为阴谋,将顺从视为智慧,将守正视为愚蠢。

◎“价值虚无”——技术迭代,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动力之一,但技术在赋权提供了更多“绽放自我”的可能的同时,也在使人“劣质化”与“非人化”,动摇人的价值根基,甚至有可能催生出“大数据独裁”这种新型统治工具——把人变成机器和螺丝钉,通过“脑芯片”等新技术控制人、甚至直接消解人的自由意志。最终人们因愚昧无知而被残害,因意志消退而被毁灭,在技术和算法面前,所有人都“自愿”地奔向奴役。

这三大撕裂现象的背后,究其根本在于,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启蒙仍未完成,一方面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问题又被严重忽视。“轴心时代”、“启蒙时代”的“价值空缺”与后现代技术文明所带来的“价值虚无”,前所未有地交织在一起。

正如徐贲老师所说:“先知预言可怕的未来,是为了让人们现在就有所行动”。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对“信息夺舍”、“认知污染”、“价值虚无”这三个现象的思考背后,其实正是在回答当下究竟该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如何不被时代裹挟这三个问题。



▌走出“信息夺舍”:如何求知

◎抵御“信息茧房”的不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文通识”教育

现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凯斯·桑斯坦的“信息茧房”理论:人们在选择信息时,会习惯性地被自身的兴趣所引导,形成认知上的“作茧自缚”。

因而,现在人们不仅有意地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新知识,就连社会也在大力提倡“通才教育”。

然而,信息茧房的形成并非知识的缺乏,愚昧也不仅仅是没文化的草包,究其根本是教育对知识的传授压倒了“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文明经典的传递。所谓的通识教育,只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组成了“知识拼盘”,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灌输的依然是狭隘的专业知识。



◎碎片化绝非阅读的敌人,思想才能抵御浅薄

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太多、太杂,大众的认知,往往在数量上越来越渊博,在质量上却越来越浅薄。因此现实中,很多人将无法深度阅读的原因归罪给时代。

汉娜·阿伦特曾将阅读视为一种“思想操练”,她要求人们仅仅将碎片化的信息作为材质。换而言之,阅读,绝不是为了照搬书中观点,而是为了思考当下问题,事实上,阅读的碎片化恰恰在于对当下的问题丧失了关注,因此只能接受信息,而无法整合信息。

因此阅读既要有深度,关心经典中人类的永恒问题,又要有广度,带着时代的问题意识去阅读经典之外的书籍。



▌打造一份“认知污染”的黑名单:如何思考

◎会说话,并不代表会说理

为什么每当出现热点事件,人们就开始互相争吵甚至割席断交?为什么网络上“真相一反转”,人们马上就转移战线?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将吵架当成是说理?

霸道、含混、反逻辑、反理性,俨然已经成为公共空间发言的常态。然而,这不仅仅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更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日常交往中,国人往往不需要孩子会说理,只需要他“会说话”,说话的最高标准是合时宜,是让自己被人喜欢。至于说话内容的真假,对听者有没有帮助,都是无关紧要的。

说理,要求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形成一种相对复杂、精致的观察和思考,一个人能够好好说理,不仅能帮助自己在各项事务中捍卫切身权利,而且也能促使自己学会辨别真伪,防止被他人煽动和蛊惑。

◎骗子能成功,并不是因为骗术很强大

通常,人们将上当受骗归结为两种原因:要么当事者太单纯,要么骗子太狡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看似成熟、聪明的人,依然也有“被骗的经验”,因此很多人便认为,是骗子的逻辑太强大,以至于让被骗者看不清现实。

罗素说过:“人是轻信的动物,必须相信一些什么。现实中,骗子能成功,并不是骗术多高超,而是人的本性之中,就预装了认知偏见、捷径思维、私利羁绊、情绪昏智等思维陷阱。

在人际关系高度传媒化的今天,谎言、欺诈和骗局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电子邮件、移动电话、网络群体、社交网站,让人际交流和说服机制变得更为间接。我们无法阻止别人说谎,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弱点更为清醒,从而变得比较不轻信和易骗。



▌“价值虚无”的陷阱:如何不被时代裹挟

◎启蒙并未过时,只是需要与时俱进

对现代国人而言,最可怕的现象不是忘却了启蒙,而是认为不再需要启蒙。如今,启蒙的意义,在三类人的侧目下彻底被消解:

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们认为,启蒙带来了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因而他们极力反对启蒙时代建立起来的一切;

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点点现代文明亮光的大众,盲目乐观的认为启蒙已经成功,不再需要“画蛇添足”;

犬儒主义者们早已不再考虑人们需不需要启蒙,而是将思考的重点转向了如何在这个时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三类人都需要启蒙。民族主义者们需要正视现代启蒙所带来的正面价值,比如自由、民主、人权;大众需要拎清启蒙的实践,与启蒙的口号之间的区别;犬儒主义者则更应该在启蒙中超越“以虚伪应对伪善、以假装对付谎言、以假面迎合伪装”的扭曲姿态。



◎互联网未必会带来奴役,但很可能带来放纵

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最大的恐惧,莫过于网络会彻底奴役人类,把人变成不能思考,没有自我的“僵尸”。然而,在徐贲看来,现实中,互联网的真正危机不在于“人与机器的对抗”,而是人性的对抗。

今天,我们不应将互联网归为“伤害人类、奴役人类”的替罪羊,而应该像书中所揭示的那样,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实现自由与解放,最终推动“人性向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