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No.249


谈《战争与和平》

金 庸

我收到了七八封读者们写来讨论这部影片的信,这些信中表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有的说:“我自看电影以来,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影片。”但也有人说:“这部虚有其表的巨片,比拿破仑逃出莫斯科还要失败得厉害。”朋友中大多数是称赞它的,但也有人认为它十分糟糕和莫名其妙。再看看外国电影杂志上的意见,虽然极大多数是赞扬,但也有人对它批评得相当激烈。显然,意见分歧很大。


1956年电影《战争与和平》海报

我把这部小说重新翻阅了一遍。高植先生的中译本一共有两千三百九十四页,虽然不是详细地阅读,也得花好几天工夫。我又去看了一遍电影。在这里,我想就一些问题谈谈我的意见。关于托尔斯泰的世界观与作品之间的矛盾和统一问题,自从文艺界对胡风事件展开批评以来,到今天还在热烈地讨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要评论这部电影,又不能不接触到这个基本的关键。所以,我的看法一定有肤浅与片面的地方,希望读者予以指正。

“改编这部小说的主要困难在什么地方?”

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毛姆说:

《战争与和平》当然是所有小说中最伟大的。写这部小说的,必得是一个智力极高而想象异常有力的人,一个对世界有广泛的经验、而对人性有敏锐之洞察力的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一部小说有如此巨大的规模、处理如此意义重大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有如此众多的人物;我猜想,以后也不会再有。或许会有也是很伟大的小说,但不会有这样子的伟大。

在这部小说初出版时,俄国当时著名的批评家史特拉克霍夫这样概括地说:

人类生活的全景。当时俄罗斯的全景。所谓历史与人民之斗争的全景。一切人民在其中找到幸福与伟大、悲哀与屈辱的东西的全景。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书中描写了五百多个人物,从皇帝一直写到小偷的心理,将军、贵族、荡妇、少女、商人、农奴……无所不包。这样一部巨作要改编为电影,或许是电影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而更加困难的是,不仅原作规模巨大,还由于它的内容具有异常的深度,不仅它写的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而更由于原作本身,也是具有若干矛盾与混乱。

“作品中为什么有许多混乱而令人感到迷惘的地方?”

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受苦的农民有深厚的爱与同情。他对当政者的虚伪与残暴极为愤慨。但另一方面,他是一个贵族,而且颇为自己伯爵的头衔自傲。他设法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同时他又置买田地,扩大产业。他一直在寻求上帝,相信历史是命运安排的。他主张不要对罪恶与暴力抵抗。一直到晚年、到逝世,他的精神与思想始终是不安定的。似乎相信了某种主张,可是始终没有彻底地去实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整个生命是一个悲剧,最后,以八十多岁的高龄,逃离家庭而死在外面,临死时不断叫着:“逃啊!逃啊!”他进步的与反动的两种思想,都在若干程度上反映在《战争与和平》之中,因此不免有许多地方是互相矛盾的。但显然,进步的思想是占了压倒性的比重。这部小说所以有重大的价值,原因就在这里。

“既然以人民抗战为重点,为什么贵族的家庭生活与爱情占了这许多篇幅?”

托尔斯泰起初写这部小说,只是想写1856年时的“十二月党人”,但为了解释书中人物(先进的贵族)思想性格的成长,终于把时代一次一次地推前,一直推到了1805年,而以1812年的大战作为高潮。他最初的目标只是描写几个贵族家庭的生活,但当他忠实地叙述这次大战时,他收不住笔了,不得不把在这次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普通人民广泛地光辉地加了进去。主角是贵族,因为托尔斯泰认为,俄罗斯社会的精华与基干,是爱国、有文化、有思想的贵族。

“小说主要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在描写战争时,他着重地叙述了俄国人民的英勇精神,在大敌当前时一致起来杀敌。他绘出了元帅、贵族、商人、农民、游击队员等各种各样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在描写和平时,他对上层贵族的腐化生活做了有力的讽刺,谴责他们对国家的大难临头漠不关心。他刻画了整个社会的动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危难的时代中各种勇敢的人、可爱的人、卑鄙的人的面貌与内心世界,生动地叙述了保卫祖国的人民的胜利、侵略者的败亡。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与主要部分不统一的地方。例如那个乐天安命、不反抗一切的农民卡拉他耶夫。托尔斯泰把他当成是真理的化身。这个农民主张爱敌人、顺从暴力、不反抗不公平与不正义。很明显,这个人物与全书的主题很不调和。在全民一致的热烈抗战之中,这个消极人物绝不值得歌颂。但整个看来,这种“不抵抗思想”在书中占的地位不是极不重要的。


1956年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电影改编得好不好?”

第一,原作是这样巨大,改成电影而有所删节,无人会表示反对。第二,电影是十分地忠于原作,主要的场面、情节、对话,都是从原作中原封不动地移过来的。改编者对托尔斯泰十分尊重。有些场戏中的布景,也是根据原作中所描写的细节而布置的。我觉得改编者做了极大的努力,在竭其所能地要把原作显现在观众面前。他们的真诚与谨慎极可称道。然而我们仍然有不足之感,我想主要原因是在艺术才能与观点上。

把小说改成电影,单单做到不歪曲原作是不够的。苏联女小说家尼古拉耶娃的《收获》曾轰动一时,然而她自己根据自己的小说而写的电影剧本,大家却认为并不怎样成功。为什么呢?因为电影是一种与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好的,在电影中未必一定也好。最好的改编,除了保持原作的主要情节与人物性格之外,可以删除,也可以增添,但最最重要的,是要在电影中表达原作的精神。《战争与和平》的主要精神是俄国人民对抗拿破仑的侵略,那么影片就应该环绕这个中心环节而展开。一切人物的思想、行动、性格的发展,都必须与这主要精神相关。小说可以详细而缓慢地分析彼埃尔的心理发展,可以描写娜塔霞的感情变化,但电影不能享受这种奢侈。一切无直接关系的都应当删除,应当把最主要的重点地显示出来。

娜塔霞当然可以恋爱,但这恋爱必须与影片的主题有关。影片中的处理,不免使人觉得两者不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影片把书中的事件一段段地忠实地演出来,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部分不得不略去。这就丧失了原作中的平衡。事实上,应当根据原作的主旨而创造新的平衡。改编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上的忠实,以致前半部显得松懈,戏剧性不够。因为把极大部分的篇幅用来描写贵族们的恋爱,人民与普通士兵所起的作用就表现得极不充分,托尔斯泰这部作品所以伟大,主要不是在恋爱与心理的描写,而是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所起作用的歌颂。既然极少改动地保留了前者,那就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后者。

可以说:本片在改编上的缺点是,过于忠实原作,以致变成了不够忠实。

未完待续……


作家出版社倾力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金庸散文》

金庸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2025年,作家出版社为读者准备了这些好书

《在 或不在》:“最美的书”到底有多美

新书推荐 | 《大海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渔业史与航运史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