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宇

“这份证据链的逻辑闭环如何构建?”“类案量刑标准怎样统一?”近日,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一场别开生面的“案例评析沙龙”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检察官们围坐一堂,以案为媒、以思为刃,在观点碰撞中磨砺专业“锋刃”,在经验共享中凝聚团队合力,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注入澎湃动能。

案例“解剖” 从细节中淬炼办案真功夫

“办案如同琢玉,每一处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主讲人聚焦典型案例,从证据审查、法律适用、办案思路等多维度展开深度解析,并围绕案例素材筛选、核心亮点提炼、规范表述等关键环节深入讲解。

“原来类案亮点的提炼可以这样‘画龙点睛’!”新入职干警小杨感慨。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检察官们不仅掌握了证据链条的“黄金标准”,更学会了如何将案件精髓转化为可复制的经验模板,明确证据链条构建标准,强化办案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并掌握了更多典型案例的撰写和运用技巧,为培育典型案例注入新活力,推动业务管理提质增效。

互动“练兵” 以交锋激活团队智慧库

“嫌疑人主观故意如何界定?”“这份证据补强需要哪些关键步骤?”在互动研讨环节,青年干警抛出的“难题”瞬间点燃全场。主讲人倾囊相授实战经验,结合多年实战经验娓娓道来,旁征博引间金句频出:“证据补强不是‘补丁’,而是‘钢筋’!”一问一答间,思维的火花四溅。通过研讨案件,提炼出类案办理的标准化流程与风险防控要点;针对案件中出现的定罪分歧、证据补强等问题,集思广益形成解决方案。青年干警兴奋地说:“这种‘老带新、新激老’的切磋,比独自翻法条过瘾多了!”

未检“暖心记” 用情怀织密青春保护网

“未检工作不仅需要法律之‘刚’,更需司法之‘暖’。”经验分享环节,主讲人的讲述让全场动容,她提起曾帮教的一名少年:“当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找我时,我更加坚信,办案的终点不是判决书,而是人生的新起点。”参训人员纷纷陷入沉思——如何打破“就案办案”的惯性?答案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向前延伸,用社会调查为司法决策“测温”;向后延伸,用跟踪帮教为少年成长“护航”;向内延伸,以专业团队筑牢“保护盾”;向外延伸,联动社会力量织就“安全网”。一名年轻检察官感叹:“原来每个案件背后,都藏着无数个需要守护的人生。”

这场沙龙,既是“充电桩”,更是“练兵场”。参训检察官们带着“三大收获”满载而归:技能精进——掌握了证据审查的新武器和法律适用的新思路;视野破圈——从个案到全局,用精细化思维重塑办案流程;团队协同——告别“单打独斗”,在资源共享中打造“检察共同体”,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司法理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