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创业毁于一旦:天津民企遭暴力强拆背后的权力之殇
——一起6000万资产被毁案折射的法治困境与维权之痛
导语
一位福建企业家跨越千里扎根天津创业,却在十年后遭遇数百人暴力强拆,近6000万资产化为废墟;法院判决强拆违法,但维权者反遭报复、拘留……这起震动津门的“刘忠南案”,撕开了企业权益保护与基层权力滥用的残酷真相。
一、从招商引资到暴力强拆:一场被“策划”的噩梦
2000公里外的福建永泰人刘忠南,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带着社会责任和创业梦想来到天津东丽区。2006年创办天津泉源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当地重点扶持企业。2010年,应东丽区育才中学招商邀请,企业整体迁入国防教育基地院内,这本是政企双赢的开端。
然而2019年10月22日清晨,数百人突然冲入厂区。叉车、挖掘机轰鸣声中,厂房、设备、库存被暴力摧毁,企业主拍摄的设备记录下全程:原材料倾泻、生产线肢解、办公区化为瓦砾——这场持续数小时的强拆,直接造成近6000万元损失。
关键细节揭露:
1.强拆由育才中学新校长李耀奎、金钟街道副主任杜铭、综合执法大队长许光锦等人主导;
2.企业持有合法经营手续,却被冠以“违建”之名;
3.强拆前未履行法定程序,未出示任何法律文书。
二、“胜诉却无正义”:司法裁决难破权力壁垒
面对强拆,刘忠南选择法律维权。2020年5月,东丽区金钟街道办事处被诉至法院。东丽区法院一审虽认定强拆违法,却对“违建”定性模糊,导致赔偿依据缺失;同年11月,天津市三中院二审维持原判。
司法困境凸显:
1.法院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回避“违建”认定合法性审查;
2.拒绝对招商政策溯及力问题作出解释;
3.赔偿程序被无限期搁置;
4.判决书回避核心问题:企业入驻国防教育基地系政府招商行为,为何突成“违建”?
5.参与强拆的公职人员至今未被追责,权力与责任严重失衡。
三、维权者的至暗时刻:从资产被毁到人身迫害
比强拆更残酷的是维权路上的反扑。刘忠南通过网络曝光遭遇后:
1.遭遇不明人员多次截访、恐吓,甚至被绑架至荒郊殴打;
2.2024年10月,福建嵩口镇副镇长张樟松策划“碰瓷”事件,永泰县公安局对其处以行政拘留7日;
企业主直言:“摧毁我的不只是强拆,更是某些人把公权力当成私人武器。”
四、灵魂追问:刘忠南案正在摧毁什么?
1. 营商环境:政府招商承诺是否等于“合法钓鱼”?
2. 司法公信:当判决书沦为“法律行为艺术”,民众还能信什么?
3. 基层治理:某些官员是否已形成“强拆-诉讼-镇压”标准化操作手册?
4. 社会底线:企业家维权反遭跨省镇压,普通人如何相信公平
案件暴露三重症结:
1. 权力任性:基层官员将行政执法异化为“私人清场工具”;
2. 司法乏力:判决止步于“确认违法”,未能穿透实质正义;
3. 监督缺位:跨省打击报复暴露属地保护主义顽疾。
刘忠南案绝非孤例。当‘招商引资’变成‘关门打狗’,当判决书沦为‘法律白条’,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家信心,更是法治社会的根基。”
结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刘忠南的正义
刘忠南案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民营企业面对行政暴力的脆弱;拷问着“违法成本过低”的基层治理生态;更警示着“法治承诺”若不能穿透权力壁垒,将消解全社会对公平的信仰。
此刻,公众在等待一个答案:那些摧毁他人半生心血的手,何时被法律缚住?那些写在判决书上的“违法”,何时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追责与赔偿?
编者按:当企业家用半生积累投票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该用何种诚意回馈?刘忠南案的走向,将书写一份沉重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