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临河街好人家

————许召国

如酥春雨花始盛,二月东风御柳斜。有事去省城,年青同事打算顺道带我们去远眺巢湖风光,开阔一下胸境。只可惜春雾迷蒙,巢湖被锁在浩渺的烟云中,难见其波光摇荡的身影。于是,我们便在店忠路的一个路口停下来,临时决定走访一下长临河老街。


从路口北行一百余米,见一巍峨高大的仿古灰石牌楼矗立道中,牌楼飞檐下的牌板正中,“长临河老街”几个金色的行书大字,笔法洗练,线条流畅,题字署名为已故的吴邦国委员长。在金寨的天堂寨,我见过他老人家题写的“天堂寨”景区名,笔力酣畅,深得晋韵唐风法度,继承传统又不著古板,可见老一辈学者、领导人学养深厚,笔墨铸千秋。吴的籍贯为肥东,所以在长临河见到他老人家题写的街名,我并没觉得例外。


进牌楼再走两百米,左拐,我们进了东街街巷。街巷并不宽阔,两边人家多为灰色盒子砖墙、黛色瓦顶建筑。两家中间,黑瓦扎脊的马头墙飞檐翘首,山漆油沥的紫黑色门阁梁柱,尽显徽派建筑风格。街面上的块块墨石,千人踩,万人踏,光溜似鉴,映照出老街的岁月悠悠。老街灰暗的色调,在这早春二月里,让游客感知其古朴端庄、清幽冷静。也许是电商发展的缘故,老街的店铺坊行,大多只是挂牌而已,实质沦为宅居人家,倒也有另一番景致。每个到来的游客,晃悠、穿插在古老的氛围里,不敢高声哗语,生怕打扰老街人们宁静的生活秩序。


走五十来步,听轻快音乐从右边的人家漫出来,不免侧目伸颈探视。前堂内雅致整洁,老蓝白碎花印染布铺展左边半个墙壁和方桌,另半墙壁挂着一幅中堂立轴,为烟熏黄色,古香味十足。中堂画的内容为云烟出岫的山色,松柏常青。两边对联内容是“山高益豪志,石古藏灵根”,从书画题跋上看出,是主家请友人所作。不知着色的是否为当地有名的四顶山风光,但从对联字意中能识读出主人豪峻慕古的飘逸兴致。

我和王老师忍不住拾两台阶,打开门栅栏,走进主家堂屋里,看木书案上的家谱盒,知道主人家姓罗。出于对中国传统家庭色彩感兴趣,我们迈步走进堂屋后的院落。主人家在院落中间道铺上红地毯,两边花台上栽植桂、梅、天竺等,还摆放有许多盆景。一盆粉绣球已花开数朵,一盆木质牡丹新叶嫩红,娇媚可期。走过红地毯,来到后进房屋玻璃移门前,透过玻璃看,一位老妈妈气定神闲地坐在藤椅上做针线活,见我们起身拉开门。老妈妈精神饱满,清秀端庄,想年青时一定是大家闺秀。我们与其攀谈,请她原谅我们的贸然造访。老妈妈很热情,说没关系。

对她如此的家境和不凡的气色,我们推测她家室的高光,老妈妈坚持说她家就是乡里人,子女都在打工。我们祝老人家幸福安康,她把我们送到前堂屋。前堂屋右墙壁挂着两幅楷书,架构稳重,笔法成熟,老妈妈说是其孙女所书。书法是雅净、清闲、富余人的爱好,其家境就是不容小觑,出于礼貌,我们不能多打听。却是墙上多帧照片,影出一年青人与好几位国家领导人在一起。老妈妈告诉我们,女婿在电视台工作,和领导人合照的。看来寻常人家,格调不俗。


徜徉在老街巷里,生命的钟表好像慢了许多,不再有匆匆的步履,喘气地上楼下楼,皱着眉头接打所谓重要的电话……你可思考生命是个过程,我们完全可以丢弃铠甲和面具,轻装上阵,让春风她抚过我们的脸颊,钻进我们的胸怀。没走几家,两位大娘问我们要不要蔬菜。小葱、大蒜、菜苔,还有以往吃不完的白菜,做成梅干菜,摆摊叫卖。她俩说,家里田被大农户租种,她们家不做田了。老来衣食无忧,没事干,找边角地种点菜蔬,吃不完的就在家门口出售,卖不掉就送人。一位大娘穿大红袄子,面色微红,好有福气的街民。她们只比我母亲小一点,善谈笑,能种作,颐养着天年,可是我的母亲数年前就永别了我,真的羡慕大娘们的平和心态,生活在长临河街上好人家里。


东街测绘将军吴忠性的故居为两进房。前堂屋和厢房,黛瓦缝中多生藓类植物,可见房屋的古旧。堂屋中堂为着青水墨山川图,两旁对联书:“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保持拙朴品性,倡导子孙读书,这样的持家处世追求,在我们江淮地区很有典型性,长临河人家亦是如此。吴将军为我国绘测制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进房为三上三下的竖柱楼房,庭院有株吴将军夫妇手植的连理桑树,树龄百年以上,寓含将军夫妻桑梓情结,他们的部分骨灰也归葬在这院中。人生世界,万水千山,长途跋涉,有为就是心系家国,不负使命。


在将军夫人照片下的介绍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次子吴邦国(1941年出生)”,平淡的一句,没有任何的赘言。出旧居大门,我问一壮实的男子:“这是吴邦国委员长的老家?”答曰:“是的。”也没有过多的解读,就像别人问及他的一位普通老邻居。我们这才知道长临河老街是名人的故里,壮实男子的言表体现了长临河老街人是多么含蓄内敛,无意张扬。

男子也姓罗,他和门口卖白丝鱼的三两人讨论着巢湖里这鱼味道如何鲜美。我抬头看到对面墙上的一幅宣传画,介绍长临河名人一一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的生平。我思忖,簪缨门第、公卿之辈,并非出自偶然,多源自大量人文积淀后的濡养和熏陶。翻阅吴将军生平资料,淮军将领兴办的六家畈新学,为其后来进入高等学府升造,打下了基础。


小镇历来尚武,建功立业安邦的意识,流淌在男儿们的热血里。东街76、78号为退武军人的光荣人家。他们家的春联“戎马卸甲归故里,退武志存建家乡"“丹心犹存守家国,热血军旅保国疆”,鲜红醒目,写出了军人退伍不褪色,永葆初心,振兴家乡的高尚情怀。军人以戍边陲,保疆土,收失地为使命,为国为民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慷慨浩然正气存留人间。这两家门户上锁,人员外出。风吹雨打,门膛上贴春联的胶带,多有脱落,我用手给重新抚平粘上,以表达对此门户人家的敬意。


长临河老街房舍呈“丁”字形分布,在“丁“字的“一”画上,多是经营美食的店铺,食材的来源和做工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酒楼特色菜肴以水产居多,“银鱼蒸蛋”“青椒白米虾”“虾糊”“红烧白丝”“泥鳅挂面”图片看得人垂涎欲滴;“粉蒸肉”“红烧肥肠”“地锅鸡”,好多游客烧一份打包带走;鳝、蟹、蚌等,被烹饪得别具风味。“李记手工糖铺”的姜汁糖、芝麻糖、花生糖等,传承了古老的制作工艺,纯糖丝不添加白砂糖,入口绵甜而不生脆,游客纷纷把老街的香甜,带往四面八方。“小梅酱坊”,酱蒜头、酱腐乳琳琅满目,酱毛鱼、酱虾米也是老街人家的独创。主人小梅备用了许多微型塑料小勺,热情地让游客品尝酱辣鲜美味儿的小菜肴,酱鱼酱虾是吃面下饭的好佐料。各家经营不仅仅是谋生,更是把长临河老街人的厚朴热情,把当地丰饶的物产,推介给大众,滋养天下苍生。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群撑起一片天,一片天下生有许多好人家,自强不息。千百年来,长临河老街就在讲述着这样平常而精彩的故事。

许召国先生简介


许召国 ,中共党员,生于1967年4月 ,1982年9月—1985年7月在舒城师范普师班学习 。现供职于杜店中学教育集团,有文字散见于报刊、网络。

许召国先生美文系列

来源:舒城视听在线 文:许召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