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小时候听家里人讲岳飞的故事,听得两眼冒光。他的父亲总说,取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像岳飞一样,将来能为国雪耻、精忠报国。可谁能想到,广东一个普普通通人家的小男孩,日后竟真的成了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大将军,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连冈村宁次这样的人物也吃尽了苦头。他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一步,甚至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独自扛下长沙保卫战?这背后,藏着怎样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传奇呢?
薛岳的少年时期,没有什么特别出奇的地方。成绩好、性格倔、爱打抱不平,是邻里对他最多的评价。唯一特别的是,他每天清晨都会默背一遍岳飞的《满江红》,然后站在家门口,望着南边的天空出神。没人知道那时候的他在想什么,或许是在想象自己披挂上阵、为国杀敌的模样。
后来,薛岳顺利考进了军校,一脚踏进了真正的战场。两年时间,他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沙场上的悍将,每一场小战役里,他都拼得像打最后一仗,连敌人都开始注意到这个“会打仗的年轻人”。军校毕业后,他被调去做了总统府的卫队长,专门负责孙中山先生的安全事务。这个时候,他不仅得学会排兵布阵,还得学会步步为营地护卫领袖。期间,孙中山先生几次遭遇暗杀威胁,每每都是薛岳眼疾手快,将危险排除在外,护得孙先生安然无恙。
时间来到1924年,这一年对薛岳来说,是个分水岭。他的战功被蒋介石看在眼里,特意点名要他当粤军参谋长,帮着剿灭陈炯明势力。薛岳接到命令那天,很多人都觉得他八字还不够硬,毕竟陈炯明可不是好对付的角色。可没想到,他一个以少胜多的战术,打得对方措手不及。这场仗过后,薛岳声名鹊起,外界开始称他“常胜将军”。
不过,这些战功都还只是铺垫,真正让薛岳载入史册的,是那场惊天动地的长沙会战。
1939年,整个中国都在烈火中挣扎。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充足的补给,几乎是碾压式推进,想要一步步吞掉中国大地。当时的长沙,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蒋介石分析局势后,觉得实在难挡日军攻势,于是命令长沙周边部队暂时撤退,保留实力。然而,命令传到薛岳这里,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不撤,死守长沙!
这是在赌命。薛岳的兵力虽然有二十四万,但武器落后,连坦克和飞机都少得可怜。而冈村宁次手里握着十万装备精良的日军,空中还有上百架战机盘旋。怎么看,薛岳都像是自投罗网。
可薛岳偏偏有他的算盘。他心里清楚,硬拼拼不过,但可以用脑子。他设计了一个连环陷阱,后世称为“天炉战法”。表面上,他让部队一路后撤,节节败退,像是快守不住了,实际上,他是在引诱日军一步步深入,等对方真正掉进包围圈,再反手合围,把敌人焖在“天炉”里炖个透。
这场战斗打得极其凶险,双方在长沙外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间,炮火连天。薛岳几乎每晚都不睡,亲自盯着各路战况,随时调整兵力部署。而对面的冈村宁次,开始时还以为捡了便宜,命令部队大举压上,准备一举拿下长沙。直到他意识到不对劲时,日军早已深陷重围,进退不得。
接下来的几天里,薛岳指挥各路大军合围猛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等战斗结束时,冈村宁次那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不仅把日军打疼了,更打醒了整个中国,告诉所有人,日军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军人也有本事让敌人吃不了兜着走。
战后,薛岳的“天炉战法”成了军事学院里的经典教材。可他本人却并没有因此趾高气扬。很多年后,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当年怎么敢违抗军令、坚持死守长沙,他只是笑笑,说:“哪怕背后有人骂我,长沙是我们的,百姓是我们的,总得有人留下来挡刀。”
或许,这才是薛岳最让人敬佩的地方。他不是不懂进退的人,他只是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土地拱手让人,他明知道前方是火坑,也甘愿跳进去,拼到最后一口气。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