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清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其不仅是我们祭祀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一个最适合踏青的时节。
2025年清明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就要来临,不过,在清明到来前,我们需要知道今年清明需要注意的六个消息,其中,有一个好消息,两个坏消息以及三个要注意的点。
清明节的来历
历史上,清明始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彼时就已经有扫墓的起源,随着各朝代的不断发展,清明节也有了很多的别称。
诸如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等,也流传出了很多故事,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身上。
据史料记载,晋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在卫国境内资粮被偷时,重耳濒临饿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与野菜同煮,救活重耳。
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大封功臣,却未封赏介子推,对此存在两种解释:一是重耳因政务繁忙遗忘;二是介子推主动拒绝封赏,最终介子推携母隐入绵山,过起"草衣木食"的生活。
晋文公原本想逼其出山报答他,但介子推并没有出山,而重耳则采纳了放火烧山的建议,预想将介子推从山中逼出来,但谁也没想到,介子推竟然仍没有出山。
在大火烧完后,人们发现了介子推母子抱柳树而亡,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焚山日定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将柳树赐名"清明柳"。
除此之外,清明还是一个提醒农民的日子,清明时节气温回升、万物"清洁明净",正是春耕播种的关键时期,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
如今,清明节既延续着"祭祖追思"的伦理价值,又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一个好消息
而今年的清明假期,喜忧参半,先说这第一个好消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放假通知安排,4月4号(星期五)到4月6号(星期日)放假三天且不调休。
也就是说,下周我们只需要上四天班就能迎来一个小小的长假,这对于打工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只有单休的人来说,三天的假期更是珍贵。
两个坏消息
但是呢,今年清明节也有两个让人头疼的地方,第一点是因为节假日的时间跟周六周日相遇了,对于本就是双休的人而言,只是平时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多放了一天假。
第二点是从黄历上来看,今年的清明节当天是闭日,忌“闭日”属于黑道凶日之一,民间认为不宜进行重要活动(如上坟),但这种说法带有传统迷信色彩,没有科学依据,不用太在意。
三个注意点
伴随着清明假期的马上到来,我们还要注意三个点,第一个点就是高速免费的时间,清明假期期间高速免费,但也要提前规划好路线,别错过免费时间,要不然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个点就是天气的变化,清明时节早晚温差大,“倒春寒”也很常见,尤其是墓地在山区的,地势高,气温更低,保暖很重要,所以我们去扫墓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
第三点则是安全问题,不管是扫墓还是出去踏青游玩,时刻要注意安全最重要,现如今气温很不正常,就拿今年来看,很多地区的气温剧增,天干物燥,很容易发生火灾。
在扫墓的时候,提倡使用鲜花祭奠、植树缅怀等环保方式替代传统明火祭祀,避免在山林、草原、文物保护单位等禁火区域使用明火。
结语
清明的意义不仅在于祭奠,更在于传承,把先辈的优良品质记在心里,在生活中践行他们的教诲,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除了传统的祭扫仪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过清明节,踏青郊游,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趁着清明假期,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郊外走走,感受春天的气息,在田野里放风筝,在山间小路上漫步,在湖边钓鱼,都是不错的选择。
还可以去一些人文景点,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当然,玩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同时,也要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