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福耀大学毫无悬念地被推上了热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百亿投资的雄厚财力、本博连读的独特培养模式、名校光环的诱人魅力,每一个标签都如同精准的箭,直直戳中家长和学子内心深处的兴奋点。
然而,在众人对福耀大学满怀期待与憧憬之时,教育界素有“犀利嘴”之称的张雪峰却毫不留情地泼了一盆冷水,他直言道:“短期热闹,长期难成气候!”张雪峰的这一观点绝非信口开河。
“100 亿建大学,听着唬人,实则连赛道都挤不进去。”此话绝非夸张之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每年的预算已然超过千亿,即便是普通的 211 院校,其年投入也达到了百亿级别。福耀大学的总投资仅仅相当于这些名校一年的“零花钱”,如此巨大的差距,足以让人对福耀大学未来的发展态势产生担忧。
厦门理工学院这类“双非”院校,其年投入都已突破百亿;而福耀承诺的“每年 30 亿后续投入”,在如今高校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中,无异于杯水车薪。例如,一些高校为了提升科研实力,不惜重金引进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和设备,这都需要源源不断的巨额资金支持。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教育不是盖楼比赛,而是百年马拉松。”一所大学的发展,绝非仅仅依靠一时的硬件设施建设就能取得成功。没有持续稳定且充足的资金输血,即便校园建设得再豪华,也难以堆砌出真正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因此,福耀大学若想在教育领域站稳脚跟,长期持续的资金投入是至关重要的。
福耀大学高调宣称推行“本博贯通”的教育模式,然而,张雪峰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士点不是靠钱砸,而是靠人攒。”
要知道,国家在审批博士点时,有着严格的硬门槛,其核心主要看师资、科研、课题这三座大山。近年来,地方高校在申请博士点的道路上可谓是困难重重,成功率甚至不足 10%。即便是实力强劲如深圳大学,也是历经了十余年的苦苦煎熬,才最终获批。
再说软实力方面,顶尖教授的稀缺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顶尖教授往往是各大高校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福耀大学想要吸引到足够多的顶尖教授并非易事。而且研究方向的空白意味着需要从零开始探索和确立,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培养体系的从零搭建更是充满挑战,要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并非一蹴而就。这些“隐形成本”远远比建设校园建筑、购置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更为烧钱。
名校光环是依靠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各界“打江山”积累而来的。张雪峰更是断言:“福耀大学未来十年难有存在感。”,其背后就是这个原因。
西湖大学尽管有杨振宁、施一公这样的学界巨擘为其背书,并且经过了十年的精心打磨,却仍自称还在“探索中”。福耀大学仅仅凭借当下的资本热度,又如何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呢?
福耀大学的首批“嫡系学生”或许会在短期内得到学校的倾力扶持,从而在就业资源方面可能会有短期的爆发。但是,如果有人仅仅冲着“名校梦”就押注自己的未来,则需要警惕以下三大风险。
首先是资源断档风险。在资本热度消退之后,能否保持高投入是一个未知数。毕竟,维持一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投入,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是学历贬值风险。如果博士点迟迟不能获批,那么所谓的“本博连读”恐怕就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最后是竞争脱节风险。十年之后的职场环境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更加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而非毕业院校的出身。届时,一张来自新成立院校的文凭能否在大厂的严格面试中经受住考验,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