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都知道蛤蟆浑身是毒,正常人躲都来不及,可广东珠海一男子,竟把癞蛤蟆当成美味吃进肚里,3月21日,一男子在家刚吃完癞蛤蟆,就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家人赶忙将他送往医院,而医生面对蟾蜍毒素却无能为力,蟾蜍体内没有特效解毒剂,毒性发作又快又猛,医生只能看着悲剧发生,这不禁让人疑惑,小小的蟾蜍毒性究竟为何如此之强?
癞蛤蟆“毒力”惊人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对癞蛤蟆都不陌生,田间地头、河边草丛,总能看到它们笨拙的身影,虽说癞蛤蟆长的让人膈应,名字也不好听,可它却是庄稼的 “守护神”,专吃害虫,还是国家 “三有” 保护动物。
癞蛤蟆和青蛙外形相似,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青蛙皮肤光滑,癞蛤蟆浑身长满疙瘩,可别小瞧这其貌不扬的癞蛤蟆,它身上藏着致命危机。
癞蛤蟆的耳后腺和皮肤腺,就像精心打造的地下 “制毒车间”,分泌出乳白且黏稠的浆液,可别小看这看似普通的液体,里面含有30多种毒性物质,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洋地黄样成分,简直是 “毒俱全”。
只要0.1克就能致命,而且这还不算完,癞蛤蟆全身上下,从肌肉到肝脏,再到卵巢都藏满了毒素,即便你把内脏都处理干净,毒素就像甩不掉的 “牛皮糖”,依然残留在肉里。
广东珠海就发生过一起悲剧,一名男子可能出于好奇,或者听信了什么偏方食用了癞蛤蟆,结果中毒身亡,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因为误食癞蛤蟆,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事件发生后,珠海疾控部门迅速行动,紧急发布风险提示,反复强调癞蛤蟆有毒,绝对不能食用,而且癞蛤蟆的毒素十分 “顽强”。
不管是高温烹饪、泡酒,还是只吃部分部位,都不能去除毒素,就拿泡酒来说,不少人觉得酒精能杀毒,可癞蛤蟆毒素根本不怕酒精,泡酒后毒素依然存在。
一旦误食癞蛤蟆中毒,短则半小时,长则一小时,各种症状就会找上门来,先是恶心、呕吐,接着腹痛、腹泻,身体就像被拧紧的麻花,痛苦不堪。
严重时,毒素会像捣乱的黑客,干扰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引发心室颤动,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目前医学上还没有针对癞蛤蟆毒素的特效解毒药。
医生能做的只有采取常规办法,尽可能帮患者排出毒素,再用药物减轻中毒症状,可要是中毒过深,医生往往也回天乏术。
餐桌上的“致命陷阱”
生活中总有人因轻信民间偏方,在饮食上铤而走险,结果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深渊,就拿癞蛤蟆来说,去年10月海南文昌一位村民请客吃饭。
席间朋友带来自己抓的癞蛤蟆,信誓旦旦地说吃了大补,没想到饭后三人中毒,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同样在24年,重庆一名男子吃了油炸癞蛤蟆后中毒,虽说性命保住了,但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折磨。
到了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又接诊了一名癞蛤蟆中毒患者,该男子吃了癞蛤蟆后,上吐下泻、心慌头晕,心率一度降至每分钟20多次,险些丢了性命。
那些所谓 “癞蛤蟆祛毒”“滋阴壮阳” 的偏方,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武侠小说里 “以毒攻毒” 的情节,只是虚构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万万不可当真。
尤其要注意,用癞蛤蟆泡酒更是危险重重,酒精不但分解不了它身上的毒素,相反在酒精作用下,毒素溶化得更快,喝了特别容易中毒!
其实餐桌上的 “隐形杀手” 远不止癞蛤蟆,野生河豚鱼也是其中之一,它的毒性极强,0.5毫克就能致命,而且野生河豚鱼的毒性难以鉴别,每年3-5月,正是其毒性最强的时候。
就算是捕鱼多年的老渔民,也很难一眼分辨鱼的好坏,还有人说生吃鱼胆能明目,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鱼胆中含有胆汁毒素,会损害肝脏、肾脏,导致中毒,严重时甚至引发多脏器衰竭,在湖南、湖北等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因吃鱼胆入院,追悔莫及。
癞蛤蟆:药用靠谱,乱吃要命!
很多人都知道癞蛤蟆有毒,可不少人可能还不清楚,这浑身疙瘩的家伙居然还是一味中药材,能用来解毒消肿、强心止痛。
在中医领域,癞蛤蟆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不过药用的癞蛤蟆,得经过专业炮制,用量也得严格控制,这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轻易操作的。
在古代制备蟾蜍丸的工序极其繁杂,从挑选合适的癞蛤蟆,到去除毒素、制成药丸,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和现在有些人随意抓只癞蛤蟆回家煮着吃的做法,简直有着天壤之别,现在不少人轻信民间偏方,觉得吃癞蛤蟆能大补,结果把自己送进了医院,甚至丢了性命。
要是发现自己不小心吃了癞蛤蟆,千万别乱了阵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筷子刺激舌根,尽快把东西吐出来,降低中毒风险。
做完这些得赶紧去医院,医生会通过洗胃、导泻等专业手段进行治疗,要是皮肤不小心沾上了癞蛤蟆的毒液,要马上用清水冲洗,在留意身体有没有异常反应,要是出现不适,就得及时就医。
对野生动植物,我们要心怀敬畏,别随意抓捕、食用、触摸,身体不舒服了,就去正规医院,千万别轻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
珠海疾控部门早就提醒过,癞蛤蟆的毒素无法彻底清除,千万别吃,咱们多留个心眼,就能远离这些不必要的危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