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的声音有哪些?首先是流水、虫鸣、竹响、山风,这些泰宁的天籁之声,四季皆动人;还有巷口吆喝,擂茶研磨,古井打水,小城春秋的烟火生活;而梅林戏咿呀声声入耳,传统之音流传千年,让人尽享泰宁风韵。

“秀英办班不为己,只想搭桥众人行……”梅林戏《戏娘》上演,随着台上灯光梦幻变化,映衬着演员们柔美的唱腔和灵动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九届福建戏剧会演上,这部新编剧精彩亮相就已斩获多个奖项。


以上2图源:三明日报


《戏娘》剧本曾获福建省第28届戏剧会演剧本征文三等奖,讲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宁梅林戏”起源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泰宁梅林堡寡妇江秀英因痴戏被村民称为戏娘。因偶救落难鸭商徐正清,二人开始合营养鸭,虽遭世俗非议,却同历风雨,勤劳致富,徐正清为圆江氏的戏梦邀请徽班献演,江氏顺势而为终圆戏班之梦。


据了解,《戏娘》在剧目的编排方面与传统剧目不同,演员不使用水袖、髯口等辅助,在保持梅林戏各类步法程式的基础上,巧妙融合赶鸭棒、蒲扇、提篮等道具,进行程式创新,使得整体科介既呈现出灵动现代之感,又不失质朴庄严之态。


360°的旋转舞台、如梦幻画笔的灯光、演员们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当年情景之中,与演员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看尽梅林戏的古往今来。



以上图源:绿都三明

在泰宁,梅林戏的剧场周围还设置了游浆豆腐、状元糍、擂茶等泰宁特色非遗项目体验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同时,观众凭加盖纪念章的《戏娘》演出票根,还可享受泰宁部分景区优惠。



梅林戏俗称土戏、土京戏,是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将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2006年泰宁梅林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宁梅林戏形成于清代乾嘉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徽调经浙江、江西两路传入泰宁后,与当地方言和民歌小调、道教音乐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因发源地为泰宁县梅林村,故取名为“梅林戏”。


梅林戏的唱腔优美动人,它以皮簧、拨子、吹腔为主,此外还有南词北调、弦索、徽州词、浙江调、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类,文乐包括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琵琶、扬琴、唢呐、竹笛等,武乐包括大鼓、大平鼓、京锣、小锣、大小钹等。


以上3图源:泰宁文旅

梅林戏的角色行当比较齐全,有“五门十七行头”,“十七行头”即正生、副生、小生、老生、娃娃生、头梁旦、二梁旦、三梁旦、花旦、金榜旦、茶盘旦、彩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其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具有严格的程式,唱、做、念、打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服装和化妆比较朴素。


表演中有类似古时“娱神”和提线木偶的科介动作,还有“耍獠牙”“吐火变裙”“变脸”“耍叉”“挺僵尸”“下高台”等众多的传统特技。梅林戏有传统剧目330多个,已收集记录有剧本的130多个,经整理上演的优秀传统剧目包括《飞龙带》《蓝腰带》《鸳鸯带》《雌雄鞭》等30多个。



以上2图源:福建档案

泰宁县梅林戏剧团成立于1960年,极力打造梅林戏艺术精品,先后创作了《贬官记》《求骗记》《邹应龙》《刘二婶回村》《背子赶会》《花蕊夫人》《画网巾》等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在国家和省市会演中分别获得多种奖项,其中《贬官记》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优秀剧目奖、编剧、表演等三项大奖,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


图源:三明日报


近年来,泰宁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梅林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当地坚持按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对梅林戏传承保护工作,将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列为财政核拨事业单位,专门从事梅林戏艺术研究、传承保护、演出。同时,完善传承机制,深入挖掘传统资源,创新传播方式等,推动梅林戏保护传承发展。


文化传承关键靠人才。当地实施传承人才培养计划,与福建省职业艺术学院联合开办五年制“梅林戏艺术传承班”,以传帮带、以戏代功等多种形式,培养后续传承人才。


梅林戏因民俗而起,但不能只靠民俗生存。随着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当地还积极进行梅林戏改革创新,推动梅林戏薪火相传。

除保留传统的经典剧目外,还根据不同时期和要求,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打造编排了《雷锋之歌》《难咽的苦果》《顾青云》《齐英出山》等受观众欢迎的剧本。


以上4图源:福建档案

走出去,拓市场。当《贬官记》一炮而红后,梅林戏剧团把第一市场定在了古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欢。在闽南市场,剧团演出后,合同从5天签约延长到3个月。之后,梅林戏还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海内外观众欢迎。


图源:微泰宁

“梅林十八坊,十户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搭起戏台来,唱到大天光......”梅林戏创立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新编《戏娘》是对梅林戏起源的追溯,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基因的挖掘和传承。欢迎屏幕前的各位,来福建喝喝茶,听听曲,看好戏。



梅林戏《关公怒》

图源:福建档案

资料来源:《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明市融媒体中心、泰宁县融媒体中心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