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梨园 志存高远

——读罗云导演评传及系列论著感言

张大新/文


▲河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张大新

罗云导演是在戏曲园地勤奋耕耘六十五载、成就卓著、声名远播的全能艺术家,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导演生涯中,贴近舞台,潜心治学,执着探索,不知疲倦地攀援跋涉,博取慎思,揣摩熔焠,成就了一位知识型、功夫型、实践型的导演艺术家,在中原戏曲舞台上和全国戏剧导演领域享有广泛声誉和强劲的影响力。

作为“纸上谈艺”的戏曲门外汉,笔者直到“知天命之年”才得天时地利之助,由“现代豫剧之父”、河南大学著名校友樊粹庭“引荐”,开始领略中原戏剧浩瀚宏博的历史和繁华绚烂的现代景观,拜谒结识众多活跃在河南戏剧前沿的前辈、时贤,罗云先生恰好是处在新老之间成就卓著的实力派导演艺术家,且与我年庚相若,声气相通,自当以长兄事之。结识罗云兄十余年来,凡省内举办重要的戏曲观摩研讨活动,我们或应邀赴会,或私下交流,或投书评骘,总能从罗兄那里获得真知灼见,释疑解惑,茅塞顿开。近日偶染小恙,住院治疗,得以避开鞅掌冗务,拜读贤兄《戏曲艺术散论》《艺耕集》等系列论著


▲罗云著作《戏曲艺术散论》

和李焕霞先生所著《罗云传》,对罗云先生从艺六十余年、执导戏剧逾半个世纪富有传奇色彩和鲜活时代印记的奋斗历程有了一个近乎立体的清晰轮廓。综观罗云先生艺术人生的真谛,窃以为在学艺、治学、导戏三端,若提升到理性认知或哲理的高度,可大略凝结为韧—恒—精三个关键词。其中蕴涵的人生体验与艺术真谛,容在下提要钩玄,与读者诸君作一席晤谈:

基于爱好戏剧表演的聪颖天分,罗云八岁报名应招,考入项城县越调剧团,做了越调大师申凤梅先生的亲传弟子,开启了学艺、传艺转而导戏的艺术人生。六十余年间,社会风云变幻,其个人遭际亦与世浮沉、悲欢忧乐与俱,但始终不变的是其对戏剧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是百折不悔的跋涉和探索。支撑其处变不惊、临难不苟的动力之源,是以戏剧演绎和传播为生命归宿的韧性精神和坚定信仰。韧性,其义项可析为柔韧和坚韧两个层面,即如罗云兄经常引用的《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咬定青山不放松”(郑板桥语)的高远心志和坚韧刚毅的人格操守。韧性精神在罗云早年练功学艺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自动加压、刻苦磨砺和广采博取、融会贯通。申凤梅慧眼识珠,着意打磨幼小的罗云这块璞玉,生活上悉心体贴,学艺上严格督促。无论寒冬酷暑,不管是在戏校还是随团到外地演出,罗云都坚持起早喊嗓练功,为了吸水汽,滋润嗓子,竟突发奇想,在没人的地方挖个坑,撒上尿,趴在地上喊。在京剧海派武生名角铁照义(艺名周云芳)的调教下,罗云苦练枪刀棍剑靶子功夫,演习走边、起霸、趟马等武行技艺:拿顶,一上来就是五十分钟,脸上汗水啪嗒直流,臂膀累得直抖仍咬牙坚持;练腿功时,用绳子把腿吊在树上,有时还用重达20公斤的铁坨压住膝盖。为了有效地抻开腿筋,洗脸时,他把脸盆放在地上,伸直叉开双腿弯下腰洗;坐下休息时,把腿盘起来,练习腰部柔韧度;平时站着,也会常常来个金鸡独立,另一条腿放在椅背上耗腿;走路也不消停,练小步跑圆场;与人聊天时边说边耗山膀;乘坐货运火车,看到车厢空着,就在里面翻起了跟头。有一次从天津乘船过海,到烟台演出,海轮颠簸,不少人晕船呕吐,罗云却神态从容,不晕不吐,一大早就迎着旭日霞光,在甲板上练功喊嗓。


▲罗云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罗云自幼爱戏成痴,逢戏必看,见角儿就仿,处处留心,时时临摹。他走上学戏、演戏的艺术道路后,有恩师的言传身教,有舞台名角的示范指点,有武功教练的训导传艺,让少小立志的罗云在学艺道路上“含英咀华”,攀爬进取,得以铸成大器。1959年,13岁的罗云考入开封戏曲学校,开始接受戏剧理论和唱腔音乐的系统教育。唱腔音乐课既跟着老师学唱,也学习简谱,练习吐字、换气、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戏剧理论课由专业老师讲授斯坦尼表演体系,了解掌握“体验式”表演的原则和方法。罗云最感兴趣的还是武功课,是武功教师铁照义先生最得意的学生,铁老师耐心传授各种武打绝技,让学员练习各种武功组合,虽然很累,也很枯燥,但罗云总是满怀兴致,感觉别有洞天,坚持苦学苦练,表演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铁先生还注意利用省城开封文艺演出活动频繁密集的优越环境,经常带领学员观看各路名家的精彩表演,比如京剧名家李万春、李庆春、李小春的《走麦城》《古城会》,叶盛兰、叶盛章的《三打祝家庄》,豫剧名家何尚达、朱静蒙的《冲霄楼》《王佐断臂》等等。每次观摩之后,铁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这些名家表演的技法和特色,罗云都能细心领会,吸收各家之长,认真揣摩演练,由摹仿到求新,形成自家体。


▲罗云与申凤梅合影

1963年,罗云随团在天津演出期间,经天津中华剧院经理秦为昌引荐,到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学习武打戏《三岔口》,一次演练时因翻身跃起过高,失去控制,摔断了左胳膊。在治疗期间,秦经理特意为他开具介绍信,罗云持此“特别通行证”,每天流连于各家剧院,观看京剧《空城计》《霸王别姬》《赤桑镇》《长坂坡》《女起解》《白水滩》以及评剧《杜十娘》等在津演出的优秀剧目,让他大饱眼福,也深受触动,舞台是戏剧的竞技场,也是人生的赛场,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靠的是过硬的实力,而实力是通过顽强的拼搏打造出来的。大浪淘沙,物竞天择,在艺术人生中也同样适用。以此为契机,罗云谨遵“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师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毫不懈怠,持之以恒,经过多年的磨练,无论武功身段,还是唱腔念白,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刘海砍樵》《三岔囗》《别窑》《战山》《辕门射戟》《武松打店》《挡马》《两狼山》等众多剧目中成功扮演武生角色,受到恩师申凤梅先生的热情鼓励。

罗云考入剧团时刚读到初小二年级,18岁由武生演员转为戏曲导演,实现人生的一大跨越,不能不说是剧坛奇迹!戏剧导演堪称舞台的灵魂,剧目的二度创作和精彩呈现,几乎完全取决于导演的学养、智慧和指挥若定的气度匠心。在河南戏剧界,罗云被行家誉为“学者型导演”,其中包含着众多剧作家、演员、观众和戏剧评论家的认可和赞许。拜读罗云先生一百五十万字的导演阐述、剧论剧评、名家品鉴和手札书简,笔者不能不由衷感佩罗云实至名归、学人楷模!当我们带着惊异甚至膜拜的心情寻索罗云成功跨界,成为实力派导演的路径和秘诀时,一个硕大的“学”字瞬间熠耀于眼前。儒家先贤荀子曾在《劝学》中现身说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若须臾之所学也!”罗云先生就是既有先天禀赋,又自幼酷爱读书的“学者”。罗兄八岁辍学从艺,失去了在校园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读书升学的机会,但聪敏的天性和读书的愉悦培植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学无止境的智性人格。李焕霞先生撰写的《云中漫步——罗云艺术生涯六十年回望》为读者展现了罗云先生读书—治学—成名的漫漫行迹,也揭示了罗云自学成才的方式和路径:由自在式读书求知到自主修为地专攻戏剧导演理论,由单纯的知识积累到系统深入的理论研讨,由与梨园行家的切磋琢磨到“转益多师”的熔铸升华。罗云自幼嗜书成性,举凡中外名著、历史演义、诗词歌赋、戏曲史论、戏剧剧本、报刊杂志等等,都在他涉猎阅读乃至“沉浸醲郁”、抉微知著的宽广范畴之内,“孜孜矻矻”,乐不知倦。据罗云自述,他从考入剧团为始,就借助字典阅读《戏剧报》和戏剧类书籍,一点点提升文化知识和专业修养。年龄稍长,逐步扩大阅读范围,由现代小说延伸到古典名著,由当代诗歌扩展到唐诗宋词,由经典戏剧文本过渡到中外戏剧理论专著。兴致所至,音乐、书法、绘画、篆刻类书籍和名画、碑帖、印谱也成为他研习、临摹的心爱之物。荀子强调“学不可以已”,罗云也深深解悟“学然后知不足”,注重有针对性地将读书思考获得的史实、史识运用到对历史剧主旨的把握和舞台呈现层面,化历史真实为艺术真实。对此,他曾坦诚自勉:“只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足于历史的真实,方能更潇洒地走进艺术的真实,方能获取驾御各种重大题材的能力。”


▲罗云和申凤梅探讨剧本

罗云18岁被申凤梅团长擢拔为导演,可谓是慧眼识英雄。艺术大师的胸襟眼力着实令人叹服,但这一重大跨越对罗云的考验也是极其严峻的。一个成功的戏剧导演必须具备扎实全面的戏剧理论素养和驾驭剧本、布局舞台的综合能力。罗云无可回避地接受了机遇的挑战,从执导现代戏《古城春晓》发轫,步履坚实地在导戏的舞台实践中摸索前行。因时代和历史的原因,罗云接受系统的导演理论培训,延迟到了百废待兴的1978年,机会还是刚刚复职的申凤梅先生给的,她提名选送罗云到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第七届戏曲导演进修班学习深造。这届导演进修班是文革后的第一期,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33名学子,涉及京剧、评剧、豫剧、越剧、昆曲、黄梅戏等21个剧种。进入研修班之前,罗云已执导了多部戏剧,积累了一些编导经验,但也深知自己理论薄弱的短板,有幸走进梦寐以求的艺术圣殿,自然格外珍惜这一难得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上海戏剧学院选派导演系专职教师主讲主干课程,吴仞之、郭东篱、薛沐、陈多、叶露茜等戏剧专家做专题讲座,还特别邀请赵丹、张瑞芳、孙道临、于是之、郑荣、蓝天野、俞振飞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前来传艺讲学。比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结合他在《十字街头》《林则徐》等电影中塑造的典型形象,总结其创造角色由情入理、由理入情的过程,要求剧作家、导演和演员设身处地从角色出发,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机,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强调刻画人物要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调和变调,善于表现其在正常与不正常情况下的精神状态;歌唱家王昆结合歌剧《白毛女》的感人魅力,生动讲述重体验、重真实、建立生活幻觉和第四面墙的创作心得;丁扬忠老师深入浅出地诠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希望戏剧编导能打破舞台生活幻觉,创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境界。罗云边听边记,心领神会,犹如醍醐灌顶,心境豁然开朗。


▲罗云与金不换合影

导演进修班的课程安排紧密有序,诸如导演的职责和功能、剧本分析、导演构思、舞台调度、戏剧体裁与风格、戏曲史与表导演理论、戏曲音乐史与舞台美术史等等,罗云大开眼界,如饥似渴,迅即制订了严苛的学习计划,上课记笔记,课余借阅图书,晚上构思小品。进修一年半期间,阅读了百余本中外戏剧理论和经典名著,抄录500多张20万字的文摘卡片,撰写了近40万字的读书心得和讲座笔记,还发表了《 <报春花> 导演艺术》等剧评文章。短短一年高起点、高层次、高效率的研修培训,为其日后全身心投入戏剧导演事业奠定了坚实厚重的理论根基。


▲罗云与杨兰春探讨导演艺术

作为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导演艺术家,罗云深谙“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学莫便乎近其人”等为人治学的道理和法则。参阅其传记、照片和回忆文章,笔者不由惊叹歆羡,众多戏剧界的泰斗大腕儿均与罗云过从甚密,交流频繁,真可谓“天下谁人不识君”啊!屈指数来,申凤梅、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魏云、高洁、王善朴、杨华瑞、唐喜成、李斯忠、张岫云、牛得草、张新芳、贾廷聚、毛爱莲等河南三大剧种元老级表演艺术家,或是将其引入戏曲艺术之路的业师、向导,或是虔诚求教、奉为圭臬的梨园耆宿;虎美玲、王海玲、李树建、海连池、何全志、刘琳、贾文龙、金不换、汤玉英、陈静、李金枝、苗文华、周桦、颜永江、刘艳丽、张美娟、刘昌东、楚淑珍等活跃在当代剧坛上的精英翘楚,都曾留下与罗云亲密合作、切磋琢磨,编创舞台精品的珍贵记录;马少波、杨兰春、彭修文等著名剧作家、导演和音乐家,堪称指导教诲罗云不断攀升崭新艺术境界的精神导师和坚实后盾;众多驰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作家、导演,如尚长荣、袁世海、袁雪芬、梅葆玖、张世麟、杜近芳、张君秋、裴艳玲、郭汉城、徐朔方、刘厚生、李紫贵、赵寻、曲六乙、曾永义、魏明伦、罗怀臻、沈虹光、姚雪垠、李凖、乔羽、侯宝林、顾琴芳、姚金成、齐飞、陈涌泉、荆桦、刘景亮、谭静波、朱超伦、耿玉卿、范立方等等,罗云或慕名专程拜谒,或带着问题登门求教,或利用戏曲观摩汇演等机会咨询访谈,决不放弃任何投石问路、虚心问学的良机,其中更多的是与戏剧同行就某一剧目的编创打造谋划磨合,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无论年庚,不计崇卑,惟以“道”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秦人李斯有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因为罗云先生这种敦朴豁达的性格和见贤思齐的谦虚好学态度,才能受到前贤后生的关切和礼遇,坦诚相交,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切磋技艺,精进学术,广涉博取,“积水成渊”,将自己锻造成理论素养完备、舞台经验丰富、勇于超越自我的全能戏剧导演。

罗云由武生演员转身做导演,在探寻—撷英—精进的道路上跋涉进取,步履坚实地度过了65个春秋,支撑他不离不弃、攀援而上的内在动力,无疑就是如影随形的“韧”“恒”二字。学艺的坚韧顽强,治学的持之以恒,培植了他自尊自强的性格和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以求学上海戏剧学院为导演生涯的新起点,罗云导演了170余部越调、豫剧、曲剧、蒲剧、评调落子、怀梆、道情、山东梆子、柳琴戏等舞台大戏,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舞台精品,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也成功演绎了一个全能式导演自励精进,追求精彩—精美—精致审美境界的奋斗历程。倘从学理认知的角度梳理归纳罗云导演艺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笔者的深切体会有这样三点:在深入发掘剧作题材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基础上,与剧作家精诚合作,完成“二度创作”的凝练和升华;彰显剧种特性,发掘调动演员的声腔潜质和音乐创造性,以声传情,以情塑形,塑造神完气足、个性鲜明又饱含中原文化特质的系列化舞台形象;在恪守戏曲假定性原则的前提下,借鉴话剧、电影的写实手法和时空转换优长,合理调配音乐、舞美、服饰、灯光、音响等戏剧元素,灵活采用现代传媒手段,营造虚实相映、空灵通透的艺术氛围,环环相扣、多元互动、波澜迭起地推动戏剧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

古典戏曲演进到现代戏剧的关榫就是导演成为舞台的主导或灵魂,如果把剧作的编创演出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导演无疑就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和工程师。戏曲搬上舞台的工作千头万绪,首要的则是将静态的剧本锻造成立体的动态的舞台脚本,这就需要导演在谙熟剧本主旨内涵的前提下,以角色为牵引,化静为动,化语言为行动,还原剧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营造逼近真实的戏剧场景,演绎扣人心弦的人间悲喜剧。


▲越调《明镜记》剧照

1980年罗云刚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班学成归来执导的由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创编的越调《明镜记》,仿佛一场全方位高难度的结业考试,验证了罗云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大胆自信的艺术创新魄力,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和赞誉。经由申凤梅推荐,罗云获得马少波的授权后查阅大量唐史材料,反复阅读思考《明镜记》的情节设置,感觉剧本第三场的诬陷和第五场的金殿廷争,矛盾冲突展开得不够充分,舞台情势紧张力度不够,经过深思熟虑,对剧本情节做了一些删改,恭谨虔诚地寄给马老审订权衡,意想不到地得到马先生的热情鼓励:“我很赞同您的导演构思。有两处补正很好。”


▲豫剧《慈禧与珍妃》剧照

上述与剧作家深度沟通、创造性地进行“二度创作”,凝练剧本,提升舞台表现力和审美认可度的另一突出实例,要数对台湾著名戏剧学者曾永义教授跨界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慈禧与珍妃》的加工和改写。罗云研究过剧本后,撰写了四千字的长信,就剧本的总体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寄函曾永义先生,曾先生深表赞同,亲自来大陆听取建议,做了两次修改,并示意不再修改。罗云认为修改稿仍有提升空间,又不便当面指出,经与台湾豫剧团负责人协商,约请业内专业作家拿出一个修改本,他读后觉得仍不太理想,就亲自动手改写,将两部改写本匿名提交剧团审订,剧团选定罗氏修改本。罗云顶着巨大压力执导该剧,围绕慈禧与珍妃的意志和情感冲突,展开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营造现实与幻觉、再现与表现融通交错的舞台时空,以强烈的视听效应,诗一般的生命激情,创造出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品味的宏大艺术景观。首场演出引起轰动效应,既得到台湾戏剧界、知识界的高度赞誉,也得到了原创者的理解和赞许。


▲豫剧《秦雪梅》(田敏主演)剧照

《秦雪梅》(《秦雪梅吊孝》)是豫剧传统戏的经典剧目,阎立品改编主演的该剧享有极高的声誉。新世纪初叶,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倡议由田敏担纲重排该剧,李树建院长力荐剧作家张芳和罗云合力打造。罗云深知《秦雪梅》家喻户晓,改编重排要获得观众的认可绝非易事。罗云和张芳从当代审美的立场和观众的视角出发,客观地评判原本《秦雪梅》的长短优劣,形成诸多共识。两人商定保留剧本的总体架构和人物设置,删繁就简,捋顺情节,扩充内涵,加强矛盾冲突,深化人物形象,提升剧本的思想立意。改编本把故事背景由春夏之交改为秋冬之际,舞台空间由厅室内景,换作梅园外景。借助时空的移位,在特定的环境中组织人物的行动线和情感线,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正与反、善与恶、美与丑的联结和转化。全剧结构严谨,画面和谐优美,很好地发挥了阎派声腔艺术的魅力,首场演出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在北京和郑州州演出受到观众和业界专家的热情肯定。


▲豫剧《刘邦与萧何》(贾文龙主演)剧照

在罗云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导演生涯中,曾与申凤梅、常香玉、张芳、牛得草、虎美玲、王海玲、何全志、陈静、刘琳、汪荃珍、孟祥礼、贾文龙、金不换、王惠、李金枝、王红丽、田敏、苗文华、陈新琴、刘艳丽、吴素真等老一代表演艺术家和梨园新秀亲密合作,锤炼打造不可胜计的戏曲精品,成功塑造了诸葛亮、李世民、魏征、唐成、佘太君、穆桂英、秦雪梅、陈三两、苏三、韩玉娘、刘邦、萧何、武则天、上官婉儿、唐太宗、长孙皇后、沉香、三圣母、李香君、慈禧、珍妃、红娘子、徐九经、关羽等众多风神各异、享誉梨园的舞台形象。上述由新老表演艺术家搬上现代舞台的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可说是罗云与剧作家、作曲家和担纲演员精诚合作、共同塑造的戏剧典型形象,其中导演在理解诠释人物性格内涵、调动演员的声腔表演特质、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再现戏剧人物的风貌气质这一艺术创造工程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罗云深谙戏剧之三昧,戏剧冲突在推进剧情进展、揭示戏剧主人公心理与性格、制造扣人心弦的剧场氛围等方面始终处在关键和核心地位,而在戏剧题材规定的艺术情境中如何充分展示冲突双方情感意志的激烈碰撞,让观众在剑拔弩张、火光四射的抗衡中受到灵魂的冲击,是对导演理论素养和舞台调配能力的严峻考验。对此,罗云在与剧作家和演员的长期合作中创造了诸多成功的范例。继《明镜记》之后,罗云与著名剧作家贾璐合作编导了又一演绎大唐政治风云的越调历史剧《盛世君臣》,经过反复研讨,罗云在“二度创作”中围绕极谏与拒谏,设置起伏跌宕的情节场面,着力强化在朝野称颂中逐渐骄矜强横的唐太宗与居安思危、大胆直谏的魏征之间势如水火的意志与情感冲突,传递出求谏易、纳谏难、进谏更难的历史内涵和以史为鉴的哲理思考。


▲豫剧《打金枝》(苗文华主演)剧照

罗云在执导著名剧作家姚金成根据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的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的构思过程中,对剧本“会审”一场的情节做了调整,让处在生死关头的苏三,意外发现提审她的官员竟是朝思暮想的王公子,让王三善猝然面对婚姻爱情与仕途命运之间的艰难抉择。经过心灵和意志的痛苦挣扎,王公子毅然决然地弃官归里,与蒙冤负屈的心上人恩爱相守,共度余生。王三善经受住了这场不容犹豫与彷徨的情理拷问,毅然跳出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污浊现实,赢得了矢志不渝、甘苦与共的纯真爱情,也在观众的唏嘘赞叹中烛照了权钱肆虐、人性扭曲的现实。


▲豫剧《韩玉娘》(李金枝主演)剧照

罗云在长期的导戏实践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在反复阅读剧本完成导演构思后,与作曲进行交流沟通,畅谈对剧情、人物、主题、冲突的理解和感受,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具体感性地表述给作曲,甚至把想象中的舞台场面、人物活动细节描绘出来,激发和感染作曲,唤起作曲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倘若发现两者之间存有分歧,他会耐心地请作曲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推心置腹的交谈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并让担纲演员反复试唱,加强唱腔设计与演员演唱特长的契合度,不断予以调整、提升和完善。与之同时,他也很看重演员试唱与乐队的合成,往往先用一鼓一弦结合唱腔排戏,反复锤炼磨合,要求演员按照设计的唱腔与伴奏呼应默契。进入大乐队排练时,关注演员与乐队节奏的强弱对比、情绪的起伏跌宕、气氛的浓淡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和场景的转换衔接,使总体配合开阖有度、周密和谐。《明镜记》一剧的音乐唱腔分量之重、变化之多、难度之大,是以往少有的。罗云在充分调动申凤梅大师唱腔特色和演唱技巧的同时,还细致深入地为她讲史说戏,体验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准确把握剧情和角色心性气质的基础上,让演唱成为戏剧主人公个性化、情感化的宣泄表达,在舞台上再现历史人物的丰神异彩。无独有偶,罗云在重排《秦雪梅》时,努力将豫剧传统、阎派风格与现代戏剧理念加以融通和提炼,既保留阎派唱腔声情激越、委婉细腻的特色,又结合田敏清亮纯正、富有穿透力的嗓音条件,做些微调和润色,为唱腔音乐平添几分新意,给观众以流连忘返的审美享受。


▲柳琴戏《王三善与苏三》剧照

既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又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求新、求变创造精神的罗云导演,在戏剧现代性的变革进程中,积极审慎地探索戏曲假定性原则与话剧、电影的写实手法和现代科技、新媒体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在时空转换、舞美设计、灯光音响等方面睿智思考,大胆尝试,使现代戏曲舞台的艺术表现功能得以拓展和提升,为当代戏曲参与全球性的文化竞争创造了成功的范例。新世纪初叶,罗云在设计越调《盛世君臣》的舞台处理方式时,另辟蹊径,一改传统戏的分场形式,借鉴影视平行交叉、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对人物不作过多的过程描写和情节交代,注重矛盾的推进和情感的起伏跌宕,着力于人物心灵的剖析和情感揭示。为确保舞台整体构思框架的落地,他灵活调动灯光的升降分割,色彩的烘托渲染,与现代舞台技术巧妙结合,创造现实与非现实、物理与心理、间离与共鸣等时空交错的审美氛围,让虚拟的表演转化为时空运动,使运动的时空取得表演的自由,跨越写实再现进入假定性的意象创造。


▲越调《盛世君臣》剧照

罗云应邀为台湾豫剧团执导《慈禧与珍妃》时,在舞台艺术处理上煞费苦心。如表现八国联军入侵的场面,只用了八个身穿中性军服的士兵,舞动各国的国旗凶悍上场,以少胜多,以简代繁,创造一种写意幻觉,唤起观众的联想。特别是慈禧西逃,换上民服惊慌失措,如丧家之犬,从舞台下到观众席,消失在黑暗中,而舞台空无一人,只能听到枪炮声、雷鸣声、风雨声。这里不是用逻辑手段,而是用假定性的艺术手段,营造一种诗意化的舞台场面,生动演绎这段历史悲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罗云舞台设计的匠心,还表现在重排《秦雪梅》时,将舞台布景化虚为实,竹丛、梅林、阁山、凉亭,都是立体的具象的实物。为了取得化实为虚、托物言情的意象化效果,巧设机关,让布景随意移动和变更,营造出诗意氤氲的爱情画境。该剧结局的处理,也别出心裁,舍弃了秦雪梅被母亲唤醒后疯癫的情节,而是让秦雪梅在悲痛欲绝地唱完最后一句拖腔之后,面向长空呼唤商郎“你慢走,等等我,雪梅来也!”之后抓起纸钱向空中抛散。此时大雪骤降,雪中梅花贯满全台,雪梅缓缓走上高坡依偎在商林身边。罗导以这种富有象征性的浪漫情调和理想化的夸张手法,营造出凝重凄美的悲剧意境,让沉浸在超现实的悲情氛围中的观众心神摇曳,浮想联翩。


▲曲剧《红娘》(刘艳丽主演)剧照

由著名剧作家李学庭改编创作的曲剧《红娘》,经过罗云与主创人员通力合作,重新搬上舞台,令观众耳目一新。在演出格局上,新版《红娘》打破原有的分场结构,采取平行蒙太奇手法,让红娘借助灯光升降和点面控制,当场转换。加之众和尚的场面衬托,使段与段之间在流动中自然衔接。为营造亦真亦幻的戏剧情境,罗云心机独运地增设了12名和尚和4名丫鬟,16名拟人化的枫叶女,时而变换队形,时而组成画面,以象征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展开。为强化该剧宁静幽深的宗教气氛,剧中反复出现晨钟暮鼓的奏鸣声,既显示时辰昼暮的变化,也照应着人物心灵的波动。剧中采用的灯光升降和影视特技的遮幅手段,使局部写实的环境与整体写意的表演,虚实互补;“赖婚”一场借用三把椅子作为饮宴的支点,为处在紧张对峙中的场上人物留足了活动空间;结尾的音乐和男女合唱声以及拟人化的枫叶女舞,则把长亭送别的哀怨惆怅推向极致。


▲张大新、罗云、张秉义、王凯歌

(顺序:从左至右)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也说“天才出于勤奋”,罗云导演以其半个多世纪的修为和创获,极具说服力地阐释了“天道酬勤”的哲理内涵,也为耕耘在梨园、学苑的励志者树立了一座格外醒目的人生坐标。罗云在一篇回顾自己导演历程的文章中,深有感触地写道:“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没有对文学、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话剧以及民间艺术形式的熟悉和掌握,戏曲导演将很难驾驭好舞台艺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成就 “学者型导演”罗云艺术业绩的健劲“两翼”,而支撑“两翼”振翅翱翔的内在动力,就是“学而不厌”和“乐不知倦”的勤奋探索精神啊!笔者在上文中不揣谫陋,从学艺、治学、导戏三个历时性和共时性渗透交融的层面扫描了罗云先生艺海耕耘的漫漫行迹,并聚焦“韧”“恒”“精”三个关键词,予以“散点透视”式地审视表述,并将感性的体悟凝结为理性的认知,藉以与戏剧界同仁和热爱戏曲事业的菁英才俊交流评章,分享馥郁,启智益神,共同祈愿罗云先生艺术之树枝繁叶盛,硕果绵绵。

2019年7月22日18时于酷热中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看戏网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