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老木儿‍‍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这几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浓烈的“无常感”。

当时代和生活的浪潮裹挟着不确定性奔涌而至,焦虑与迷茫如影随形,大家也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

一个叫彝人烟火的网络小说家,他曾经因为疾病一度游走在生死边缘,至今仍需要24小时吸氧,但他却资助了500多个大山里的孩子。

面对生命的有限性,他说,“我知道自己不会太长寿,要抓紧时间做点响当当的事。”

面对苦难的无限性,他说,“世界那么大,我能力有限,现在先拯救一点点。自己有多大能力,就拯救多大一点的世界。”

就在最近,他的故事在网上火了,有许多网友被他的经历感动。有一条评论是这么说的:他真的诠释了自己过得都不尽人意,却还在努力地缝补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图源:“抖音和ta的朋友们”‍‍

一、最想活的人,把“鬼”的故事写火了

在彝人烟火笔下的世界,人类因为各种鬼物的降临,面临末日灾难。而主角背负着人类生存的希望,不断成长和抉择,踏上了一段救世之旅。

这本书从2023年7月开始连载,很快就在网上爆火,吸引了大量书迷,每天都有五六十万人追更。

如果要探究它爆火背后的原因,或许是这个故事看似在写末世的死亡危机,其实是写现实中一个普通人在贫寒和疾病之下的奋力求生。

彝人烟火在大凉山的一户普通农家长大,一家靠父亲和母亲四处打苦工维持生计,小时候他吃过烂菜叶,也嚼过病猪肉,看到邻居从工作的宾馆打包剩菜回来,都会让他羡慕不已。

他记得,母亲曾经为当地的制砖厂搬运河沙,一车沙子两块五毛钱,就算是从早运到晚,最多也不过10块钱的收入。

贫苦没有磨掉少年的心气,他相信阳光总会照进汽油桶改造成的铁皮屋里。

到了13岁,父亲因肺癌去世,家里的支柱轰然倒塌,母亲要独自抚养4个孩子,本就贫苦的家庭变得愈发艰难。每天清晨,母亲就要扛着笨重的缝纫机去菜市场给客人做衣服。

彝人烟火只能在上学之余,去捡废品卖钱,来补贴家用。那时候,唯一能让他开心的就是能捡到纸来画画,能捡到书来读。

但这依旧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他一度处在辍学的边缘。还好有好心人的资助,他才顺利完成学业,考上成都一所大专的动画专业。

2012年,彝人烟火毕业后,和妻子去上海打拼,做过销售,也当过救生员,最后他进了一家大型的动画公司。

靠着没日没夜的奋斗,他从月薪3000的基层员工,一直做到了副导演。眼看事业就要有起色,母亲的一通电话却打破了他的梦。

远在大凉山的母亲向他哭诉,希望彝人烟火能够回到家乡,支撑起这个贫困的家庭。身为长子的他只能放弃自己的大城市梦,回到了老家,当起了记者。

但这份工作的薪资并不算多,为了改善生活,彝人烟火也在不断拍视频、接广告、搞副业,让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

直到2022年,他发现自己的体力大不如从前,平日半个小时走完的路要走三个小时,去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心脏三尖瓣关闭不全。

第二年,凑了几万块钱,彝人烟火做了开胸手术,做完手术后他的身体恢复并不算好。最开始是不停地头疼、手抖、全身发麻,或者是压力一大就会诱发其他病症。

更重要的是,从此他的余生都需要依靠氧气瓶度过,需要24小时吸氧。这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对生命产生了全新的认知。

“躺在病床上整整2个月,好像度过了成年后最无所事事的一段时间。”

“我真的不对自己能活多长这件事抱乐观的期待,所以我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轰轰烈烈的动静。”

如果生命的终点不可避免,那就不给自己遗憾,去做一些想做的事,同时也是为了多给家里人一些生存的保障。他想到了写小说。

彝人烟火一直都有写小说的梦想,八岁的时候他就在碎纸片上写故事,中学时代还给杂志投过稿,拿到了1000元奖金,工作后也曾经靠写小说赚到过外快。但为了养家,就慢慢把写小说的事情放下了。

在做完手术后的第6个月,他抱着“总得做点事”的想法,开始在网络上更新小说。他写的小说背景设定是在末世,人类的命运因为鬼物的降临变得岌岌可危。

这种危机感在现实中有迹可循。因为做手术,33岁的彝人烟火连进两次ICU,怕倒在手术台上,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告诉妻子还有哪些项目没有结尾款,要记得去收钱。

做完手术后,他连咳嗽都像刀刮一样的疼,而胸口留下的可怕疤痕,总在提醒自己曾经和死神交过手。

彝人烟火没有被这种危机感打倒,反而把它变成了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力。

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向死而生”,人只有经历过“死亡畏惧”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能成为可能。

所以彝人烟火笔下的主角,总能在危机关头找到一丝生机,实现逆天改命。他要救的不止是书里的主角,更是现实中的自己。

很快,他的小说凭借独特的文风和剧情,在网上爆火。但在评论区,很多留言都是“我们不催更”“空了更一下,向粉丝们报个平安就好!”

二、受过许多的苦,却还想给这世界一点微光

彝人烟火生病后,除了圆自己的小说梦,还想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资助山里的孩子。


这件事的缘起,还要从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说起。在父亲去世后,由于经济窘迫,彝人烟火差点就从学校辍学。

或许是上天不愿意浪费他的才华,当时彝人烟火所在的布拖县毒品泛滥,带他成长的表哥也因吸毒去世。

有一天,他趴在屋外的地上画画,用几张烂纸拼凑的画上,是几个不同民族的人拿着武器对着一棵罂粟。

这时候《凉山日报》的一位记者路过,把这个孩子的故事登上了报纸。

有位退休的读者阿姨看到后,便每个月给彝人烟火寄来了200元,一直资助他读完了高中。

也正是因为这笔钱,彝人烟火买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开启了他的小说梦。

当他兜兜转转回到家乡当了记者,想要拜访那位只互通书信、但从未见过面的阿姨,却被告知她已经去世的消息。

高考后,彝人烟火觉得自己没考上好的大学,心中羞愧,想要做出成绩后再回去见阿姨。可这一拖再拖,就变成了永生的遗憾。

经历生死前的彝人烟火,想要把阿姨的爱心传递下去,一直有资助学生的想法,但困于生计,未能付诸实践。

经历生死后,他决心做一件“响当当的事”,不再留下遗憾,于是就开始了资助学生的行动。

最开始是一对父母双亡的姐妹,在寒冷的冬天,她们住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四处漏风,连门也没有。彝人烟火决定资助两姐妹每人每月500元,直到她们成年。

然后是母校的困难学生,这次是十个。尽管当时家里还欠着外债,但彝人烟火还是攒了1万元,资助这些孩子每人一千元。

一打听,彝人烟火才知道原来在自己的母校,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双亡、家境困难的学生竟有500人左右。这不是个小数目。

或许是自己曾经淋过雨,所以知道在雨里的滋味有多难受。

可对他人的关怀,如果被困在有限的力量里,就会容易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今天我们能帮助一个人,但能帮助所有人吗?今天我们能缓解这份苦难,但是明天呢?

正如西西弗斯明知巨石会滚落,仍赋予推石过程以尊严。只要是在救助的路上,那这件事就有意义。

彝人烟火为了赚钱,有次刚出ICU就开始更新自己的小说,因为输液让一只手动不了,他就单手敲字完成。因为心脏不好,有时候写着写着手也抖,身体也抖,写作思路也完全无法捋清。

他在书里介绍了自己助学的情况,“有孤儿,有贫困儿童,有残疾孩子,他们生活很困难,大家有没有意愿和我去一起资助呀?”

许多书友和网友也纷纷加入,有的书友甚至比他本人还要捐得多。点点微光跨过群山一座座,终于变成了星星之火。

本来他早期的目标是资助200个孩子,很快这个数字就达到了500个。

一般来说,寻常人进行捐助,可能会希望孩子把钱都用在学习上。但彝人烟火并不在乎孩子们拿到这笔钱后做什么,有的孩子会选择买一双球鞋,或者请家人去街上吃一顿炸鸡。

在他看来,这笔钱更代表着穷人享受生活的权利,就像当年他自己拿到阿姨捐助的200元后,选择拿出78元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武侠小说。

也许,这本小说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孩子梦想的开始,指引着他走向更大的世界,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他到现在还记得那个下午的快乐和美好,“如果这笔钱能为他买来足以铭记一生的快乐,我觉得也值了。”

在救急和救穷之间,彝人烟火选择了救心。长期处于贫苦中的孩子,相比匮乏的物质,更匮乏的其实是心灵。

因为穷,这些孩子也许不敢做梦,不敢享受生活,更不敢向往未来。彝人烟火希望这笔钱,能让这些孩子在有限的范围内,重新获得生命的掌控权和选择权,从而在他们的人生中点燃某些东西。

正如在每一期的捐助时,彝人烟火都告诉孩子们:“一定要保持野心。”

他说,“人类的进步来源于野心,只有保持上进心,才能不断突破自我。”

为了让孩子们花钱更方便,他把钱都换成了10元的、1元的,然后带着氧气瓶,四处奔走送到孩子们手上。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被资助的孩子拿着鸡蛋去医院看他,认出他的出租车司机坚决不肯收他钱,就连考驾照的时候教练都专门来鼓励他……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家乡的英雄。

当有人问他要资助到什么时候,他说,自己的目标已不再是具体数字,而是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

“我觉得自己就好像一束微光,只要能照亮一个人的路,帮助一个孩子走出困境,自己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三、结语

我们又该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面对时代、生死、命运、苦难、人生这些宏大的命题,普通人或许显得无比渺小。

但是在个体的世界里,我们自己才是人生剧本的主角,选择如何过一生的权利一直都在我们手里。

就像彝人烟火,他的灵魂跋涉于群山与文字之间,却把苦难淬炼成照亮他人的火把。

就像普通而又平凡的你我,身处黑暗也继续前行,让有限的生命活出属于自己的意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1]. 《我的新朋友是大山里的盖世英雄》,抖音博主“一只瓜子儿”[2]. 《病床上的网文作家,决心要帮1000个孩子上学》,真实故事计划,贺伟彧[3]. 《他是网友从不催更的彝族网络作家,背着氧气罐写作成了大山孩子们的英雄》,扬子晚报,张冰晶、徐悦[4]. 《需24小时吸氧的彝族小伙 决心资助200名困难学生》,羊城晚报,王隽杰

[5]. 《从病榻到书桌,网文作者用稿费开启助学之路》,封面新闻,吴玥、夏丽娟


排版| 椰子| 老木儿轮值主编| 夏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