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金与职工相差14倍,专家呼吁加快缩小不合理差异,传递了什么信号?
之前都是一些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呼吁大幅提高农民养老金,这一次是高层发声,意义完全不一样。
这两天,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召开,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原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主体主要是农民,他们平均每个月的养老金只有240块钱,城镇职工是3200块钱,相差了14倍。
它说农民为中国经济和财富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在未来五六年追平到城镇职工的低线。
而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说现在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养老保险差异大,相差数十倍,建议逐步缩小不合理的群体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城乡差异。
郭树清和周小川虽然都退居二线了,但影响力还在,他们站出来呼吁提高农民养老金,这或许就是一个信号,农民养老金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并且可能会加快解决,缩小差距。
农民养老金为什么会这么低?主要原因就两个,一个是城乡居民社保体系建立时间很晚,2009年才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合并到现在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另一个是调整次数少,上涨金额低。从2014年到2025年,总共调整了7次,看涨幅不低,最开始两年有20%多,去年有19.4%,但实际上也就涨了一二十块钱。
对比城镇职工,他们从2005年起,连续21年上涨。因为养老金基数高,即便涨幅跌到了3%,增加的养老金也大幅超过农民养老金,所以,农民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养老金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农民养老金低,和城镇职工差距大,但怎么解决呢?建议涨到500元,800元,甚至上千元都没问题,但钱从哪里来是关键。
我们先来看看农民养老金的构成,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其实现在1.7亿多领取城乡居民养老待遇的人,大部分都没有交过养老保险,所以,他们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基本上没什么钱,主要就是靠基础养老金。
这些过了60岁的老人,你让他们再去交养老保险,也不太现实。所以,想要提高他们的养老金,就只能增加基础养老金了。
而基础养老金的钱就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今年国家已经官宣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达到143元,这些钱都是中央财政出钱。剩下的就看各省市县的财力了,有钱的地方就涨得多,没钱的地方就纹丝不动了。
像经济第一大市上海,基础养老金几乎每年涨100元,去年达到了1490元。但像上海这种财力雄厚的地方真不多,很多地方的基础养老金就靠中央财政,自己几乎拿不出什么钱。像云南,湖南这些地方,基础养老金也就143元,和全国最低标准差不多。
郭树清说要用五六年的时间追平城镇职工养老金的低线,低线是多少?没有公开的数据,就算是1000元,要在这么短的时间追平,一年要上涨200元左右。算下来,一年大概要增加4000亿元的开支。
如果全部由中央财政来出钱,压力还是很大的,怎么办?周小川倒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他说中国非常有利的条件是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比较强大,应该用它来提高民生保障。这两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也建议划拨国有股权资金来提高农民养老金。
这确实是一个好的思路,之前就这么操作过。不管怎么说,还是要为郭树清和周小川点赞,希望农民养老问题能够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