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画家,我有理由将作品留在上海最好的去处,那就是中华艺术宫。这是一个宣传美的场所,而我是一个一辈子创作美的艺术家,我要用作品为时代留下一段审美。”海派艺术名家黄阿忠说。
3月25日,“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艺术大展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启幕。作为中华艺术宫活化馆藏的重要展览,本次展览正是源于黄阿忠向中华艺术宫捐赠的194幅代表作品。这批作品涵盖其1970年代至今的油画、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创作,完整记录了艺术家从“十二人画展”打破陈规到融贯中西的探索历程。这也是黄阿忠时隔十年再度举办个人大展。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写给展览的贺信中指出:“阿忠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美术界和中国油画界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中国当代绘画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身份的自觉探索。其风格演变更鲜明折射出海派艺术从传统朝现代的转型。”展览学术主持陈翔坦言:“在黄阿忠的艺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文学与绘画在情感的纽带上的有机融合。他的创作既保持了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视觉语言。这种融合不是表面的技法叠加,而是源于艺术家独有的文学积淀与独特的艺术感悟。”因此,黄阿忠近两百幅入藏精品不仅是上海现代美术史的重要切片,更为研究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诗画相辉,以情动人,展开宽阔多元的艺术世界
年过古稀的黄阿忠,在画坛上崭露头角,是通过著名的“十二人画展”。1979年1月27日于上海举办的这次画展,使上海乃至全国开始重启中断了30年的现代主义进程,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当年27岁的黄阿忠,是参展艺术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此后,他始终跋涉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展览展示了黄阿忠艺术世界之宽阔多元,他不仅广泛涉猎油画、水彩、国画等艺术门类,还将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作为其艺术思维的重要组成,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静物·莲蓬》,以灰色调营造出宋瓷般的温润质感,陶罐的粗犷笔触与莲蓬的概括线条,在三角形构图中演绎“枯荣相生”的东方哲思;《水乡》则以松散洒脱的笔触勾勒白墙黛瓦,乌篷船的倒影在水彩氤氲中化作一首朦胧的俳句,静谧的街巷、古朴的建筑无不体现艺术家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细腻感受,传达出对水乡生活的眷恋。这些作品延续了传统文人“格物致知”的精神,将日常物象升华为心灵的镜像。
黄阿忠《静物·莲蓬》
在陈翔看来,对于物象的即时性印象和瞬时性情感活动,成为黄阿忠创作的原动力和爆发点,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绘画创作上。在他笔下,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的人文内涵。他的绘画创作不追求图像的精确再现,而是专注于捕捉人与图像之间的情感共鸣。
记录变迁,叩击时代,创作始终与城市血脉相连
作为上海本土艺术家代表,黄阿忠不仅参与中国现代美术的演进过程,其创作也始终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从石库门的斑驳砖墙到外滩的霓虹倒影,他用画笔既记录城市变迁的时光切片,亦书写叩击时代精神的视觉诗篇。
黄阿忠在早期的创作中,已试图构筑起一座立体的城市记忆博物馆。如在《逝去的城市》,几何色块与斑驳线条交织成抽象的城市肌理,在色块与笔触的缝隙中,有上海从弄堂烟火到都市霓虹的嬗变轨迹。这些作品相对具象,笔触强烈,逸笔草草,看似随意,实则抒写着艺术家对生活的长情告白。
黄阿忠《远眺四平路》
而在黄阿忠近些年来用笔用色更为恣意妄为的油画、水墨、水彩等作品中,同样可见对于上海的深情表现。例如,《远眺四平路》尽显“不似之似”的美学追求,只见油彩堆砌的粗犷肌理与蓝灰色调带来的冷峻疏离,在画布上达成微妙平衡。
黄阿忠对于上海城市感情的浓烈情感,呼应着展览主题“一涂一抹总关情”——这不仅是一次个人艺术回顾,更是一场关于生活、城市与人民的深情对话。
黄阿忠《甜爱路》
此次成体系的捐赠收藏,将黄阿忠个案纳入中华艺术宫海派艺术研究体系,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本土艺术家系统性收藏,为研究中国绘画现代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为研究海派艺术发展、传承城市文脉的学术资源,进一步夯实“学术立馆”的核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