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付才
责编|郭新磊
正文共4284个字,预计阅读需13分钟▼
2020年,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构建起了上下贯通、纵向到底、层级明晰、运行规范的组织体系,实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全覆盖;明确将适宜调解的民商事诉前案件、警情类矛盾纠纷、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中的矛盾纠纷分流至综治中心“一站式”集中调处化解,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破解“法院案件多、公安派出所警情多、信访问题多、基层排查化解少”矛盾纠纷“倒金字塔”分布问题;2024年,诉调对接流转民商事案件调解成功率70.3%;警调对接推送纠纷调解成功率82.6%;访调对接流转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88.5%……
这样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成绩单,源于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主动创稳主动创安行动,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充分发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平台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
山河为卷,实干为笔。甘肃省用优异成绩践行平安之诺,绘就了一幅平安甘肃的新画卷。
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祥云建材公司(化名),主要经营水泥制品制造、建筑材料销售及五金产品批发等。2019年该建材公司与甘肃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一份《商铺混凝土供货合同》,合同约定祥云建材公司向甘肃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应混凝土并商定输送及计量方式、付款方式、双方责任及违约责任。合同签订后祥云建材公司累计为甘肃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供应混凝土12182.5立方米,累计结算金额565万元,已支付360万元,尚欠205万元未付。经多次追偿未果,祥云建材公司诉至法院。为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祥云建材公司的诉求转至兰州市西固区综治中心诉前调解。
收到材料后,西固区综治中心指派调解员张显栋调解。张显栋经审查发现,该案虽涉案金额较大,但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为妥善化解纠纷,其与指导法官认真分析案情、讨论调解方案,分别向原、被告了解具体情况,听取各自想法和意见,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
经过张显栋反复沟通了解,耐心细致地释法规、明法理,甘肃某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终表示愿意还款但需分期偿还,而祥云建材公司也愿意退一步。在多轮调解之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西固区综治中心主任王志刚向记者表示,此次矛盾的圆满化解,正是西固区综治中心诉前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固区综治中心的调解员们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解决了一起又一起繁复琐碎的矛盾纠纷,不仅有效节省了司法资源,还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让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发挥了最大效用。
甘肃省综治中心主任于哲向记者表示,甘肃省委高度重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全省主动创稳底板工程大力推进,全力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推动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早在2020年1月,甘肃省委就批复成立甘肃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并实体化挂牌运行。之后,甘肃省委政法委出台“三调对接”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纳入平安考核范畴考评,常态化督导调度推进。
“经过近几年的规范化建设,甘肃省的14个设区市和兰州新区以及86个县(市、区)都建设了综治中心,数量达101个。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也构建起上下贯通、运行规范的组织体系,实现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全覆盖。”于哲向记者表示。
“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窗口,有矛盾纠纷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调解室。”在兰州市永登县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市民李先生竖起大拇指点赞。
走进3000余平方米的永登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布局合理、指示清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超市”。群众接待、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指挥调度、心理咨询疏导……这里的每一项民生服务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线图”,就像是供群众挑选的“商品”。“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大屏幕上跃动着治理脉络,网格员上传的民情数据实时更新。“过去等矛盾上门,现在靠数据跑腿。”永登县综治中心主任陈红然介绍,“全县679名网格员手持终端‘进万家’,如同‘移动传感器’一般,平台上汇聚了18.5万件民生诉求。今年以来,全县扎实推进‘三调对接’工作,已提前预警化解矛盾隐患数百起。”
像一个现代化“超市”的永登县综治中心,是甘肃省86个县级综治中心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综治中心建设过程中,甘肃省围绕打造整合基层治理资源的平台,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社会治理“晴雨表”,打造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互促共治“双中心”工作格局的职能定位,来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各自为政、交叉重复、工作碎片化等问题,并对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模式重新定位架构,发挥综治中心牵头组织作用,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多元化解纷、信息化支撑。
“目前,按照‘有机构编制、有固定场所、有配套制度、有职责职能、有经费保障、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这一标准,甘肃省各县区综治中心总面积达到10.5万平方米,平均达到1200平方米,确保了综治中心有地方、有条件实战运行。同时,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定位,省、市重在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督办落实;县级重在按照法治化路线图‘一站式’实质性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乡级重在统合基层单位和群防群治力量、集中办理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村级重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基层治理由‘单元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于哲说。
强化保障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
为确保综治中心有地方、有条件实战运行,甘肃省在2020年1月批复成立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后,就整合各类社会治理资源,按照“1厅+N室”模式(接待大厅+类案调解室、金牌调解员室、心理咨询服务室、分析研判室等),加快推进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心理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多中心”融合,打造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速裁快审、司法确认、交办督办”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搭建起直面群众、解决诉求的“服务部”。
通过政法单位、调解组织、信访部门及人社、住建、自然资源等常态入驻,社会治理关联度高的单位部门动态轮驻,相关诉求涉及单位随叫随驻等方式,实行一体化调度管理,推进调解、仲裁、公证、司法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裁决、速裁快审、法律援助、法律监督等业务在综治中心实质性办理,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的观念正在甘肃形成。
2023年11月,姚某因阑尾炎手术后半年反复腹痛,要求医院赔偿其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兰州市城关区综治中心采用“专家意见书+诉前司法鉴定”诉调对接方式,组织双方调解。调解员对姚某主张的各项赔偿费用逐项释法明理,最终签订赔偿协议,医院向姚某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共31.8万元,该起医患纠纷在不到15天时间得以快速化解。
“没想到困扰我半年的事情,在这里不到15天就解决了。我要告诉街坊邻居们,以后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来。”姚某逢人就夸。
姚某的问题在综治中心得到快速解决,还得益于甘肃省在综治中心建设中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为此,甘肃省印发了《关于畅通群众诉求表达通道主动化解矛盾隐患的指导意见》,建立群众诉求表达线下处置通道和信息化平台载体,搭建群众反映诉求和矛盾问题解决的直达直办载体和工作机制,推进各类诉求直诉直办、即诉即办、限时办理,推出兰州“小兰帮办”、白银“码上反映·马上办理”、陇南“民事直说1234”等一批“不打烊”的诉求表达平台,使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确保矛盾纠纷排得出、接得住、调得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为有效破解矛盾纠纷“倒金字塔”分布问题,甘肃省还明确将适宜调解的民商事诉前案件、警情类矛盾纠纷、申诉求决类信访事项中的矛盾纠纷分流至综治中心“一站式”集中调处化解,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落实“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协调联动机制。统合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等单位及行业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根据工作需要和矛盾类型,落实随叫随到、协同办公等机制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形成工作合力。并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矛盾纠纷类警情、民商事案件、信访等信息汇入平台,构建涉稳“大数据池”,有效服务主动创稳实践,加强矛盾纠纷数据结构化分析、智能化研判,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平安地图”,动态反映矛盾纠纷发展态势,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函、问题督办函,做到及时预警、动态研判、有效处置。
在综治中心力量保障方面,甘肃省还加强专职调解员、常驻调解员、轮驻调解员、社会调解员四支调解力量,积极拓宽调解员选聘渠道,聘请退休政法干警及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职调解,挖掘本地热心公益、善于调解的“田秀才”“土专家”充实调解队伍,不断增强调解工作能力水平和实效;依托综治中心统筹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力量,全力做好诉讼服务、检察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合力解决群众诉求、调处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应对各类风险。组织心理咨询服务、法学咨询专家、律师、“两代表一委员”等力量,发挥心理疏导干预在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服务重点人群管理、服务大众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到矛盾化解、社会治理、维护稳定等工作中来,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同时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规范划分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乡村创稳网格员,完善网格员日常管理制度,推动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保障群众,打造酒泉“网格蓝”、兰州市“田字型”治理等一批网格品牌,实现“一网共治、一格护安”;推动人社、住建、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力量进驻综治中心,加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感知能力,主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主动共享数据信息,主动防范应对风险隐患,筑牢平安稳定根基。
平安,民之所盼、发展之基。近年来,甘肃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战化运行,高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盼,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