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许继彬 通讯员 郭旬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近年来,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财政系统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克服困难、优先保障、严加管理,为该市抓巩固、促振兴提供了坚实财政支撑。在全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等次,累计获奖励资金1.44亿元,奖励资金居全省第2。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切实扛稳政治责任。一是压实责任。成立市财政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和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个专项小组,形成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二是健全机制。每年制定工作要点,建立定期汇报、按月通报、分工协作、学习会商、台账督办、调查研究6项工作机制,加强和市直部门、基层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对接,凝聚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三是完善制度。先后制定《三门峡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三门峡市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市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健全政策体系,发挥政策集成效应。
二、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有力有序做好服务保障。坚决兜牢财政投入责任,2024年全市农林水支出40.05亿元,同比增长25.8%,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高24.6个百分点。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向上沟通汇报,密切关注政策动向,2024年争取上级衔接资金55586万元,同比增长2.2%,其中奖励资金4000万元,位居全省第1。二是压实市县投入责任。面对各种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市县财政部门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市级安排衔接资金10300万元,县(市、区)安排30845万元,全部高于上年,投入规模有增无减。三是注重精准投向。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特色产业发展、沿黄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作为资金支持重点。近两年来,统筹各级衔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带动各类资金投入超过10亿元。2024年统筹资金2500万元精准支持全市20个和美乡村建设,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三、从严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全流程管理,推动资金全方位高效运行。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标准化建设清单》建设,梳理资金项目管理5大流程112项清单。此项做法被河南省财政厅肯定,邀请市财政局牵头编制《河南省衔接资金全流程操作手册》。二是强化监督调度。建立衔接资金问题整改动态管理系统,做实“线上研判”和全流程跟踪。健全“季度调度+专项调度+实地督导”的监控机制,推动县区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进度。三是统筹推进集中整治。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将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使用,纳入衔接资金问题及整改动态管理系统,有力推动问题排查和整改落实。
四、紧盯资金绩效评价,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将衔接资金绩效评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连续5年在全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稳居第一方阵。一是加强沟通汇报,理清指标体系。建立常态化沟通汇报机制,积极推荐3人参加全省日常监督检查,邀请省厅来峡召开现场会议并进行业务培训和实地指导,全面掌握考核细则和指标体系。二是注重总结宣传,推出三门峡经验。建立衔接资金项目标准化建设清单、统筹推进黄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等被财政部、省财政厅杂志期刊或网站公众号宣传发表,在考核评价中加分。三是精心组织筹划,确保“六连优”。充分加强沟通汇报,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开展研判。积极对接实地核查和后台评价三方机构,邀请省厅领导来峡指导汇报。从省绩效评价启动至今与省厅和第三方评价机构保持沟通衔接。
下一步,三门峡市财政局将继续坚决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工作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增收入、促振兴”工作主线,坚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确保资金投入更加坚实有力,资金管理更加高质高效,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贡献更大的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