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参数丨图片)50年代,当工程师Samuel W. Alderson开发出第一个碰撞测试假人“Sierra Sam”时,或许不会想到,几十年后的汽车安全测试竟会由车企CEO亲自蒙眼挑战时速130公里的自动紧急制动(AEB)。这一幕发生在2025年3月的武汉,岚图汽车CEO卢放坐进全新岚图梦想家驾驶座,蒙上双眼,将车速推至130km/h,直面一场“生死考验”——车辆能否在高速下精准识别障碍物并刹停?
这场看似疯狂的实验,不仅刷新了行业对智能驾驶安全极限的认知,更揭示了一个真理:智能时代的“安全测试”已从冰冷的机械假人,进化到真人以身试险的终极验证。
在汽车安全碰撞实验中,碰撞假人们居功至伟,采集的各项数据为汽车安全的进化功不可没。然而进入智能驾驶时代,安全测试的逻辑将被彻底颠覆。当车辆能自主决策时,单纯依靠假人已无法满足需求。岚图CEO卢放的这场蒙眼挑战,本质上是一场“主动安全”的终极考试——考验的不是车辆被动抗撞能力,而是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主动避险智慧。这场挑战的成功,绝非一场秀,而是岚图汽车“智驾安全五星标准”的技术背书。
这一标准首次明确智能驾驶系统的五大能力边界:
1. 全时速:从低速到130km/h,刹停与避障无死角。
2. 全方向:前、后、侧向全方位防碰撞。
3. 全目标:识别“白名单”外的异形障碍物(如掉落货物、动物)。
4. 全天候:雨雪雾尘等极端天气下精准感知。
5. 全场景:人驾与智驾模式无缝切换,主动安全始终在线。
而岚图实现这一标准的底气,来自两大核心支撑:
硬件架构:ESSA架构(车身)+天元架构(智能平台),支持毫秒级制动响应;
感知系统:192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250米)+华为乾崑智驾ADS 3.0,实现“上帝视角”障碍物识别。
就以老司机们最害怕的高速团雾为例,传统AEB可能因能见度低失效,但岚图梦想家通过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即使肉眼不可见,系统仍能提前200米发现障碍物,并通过IPB集成制动系统在毫秒内触发刹车。
就像网友所说:别人家的CEO在发布会PPT上画饼,岚图的CEO在测试场玩命。但这场玩命看似营销噱头,但在实质上在当下全行业“智驾内卷”时,揭示了安全的本质:真正的智驾普及,不是让用户为功能买单,而是让技术为生命护航。
2025年,发布会上智驾功能“全系标配”的欢呼声,已经响起了太多次。但冷静下来,在当下的技术体系中,到底是平权更重要,还是安全更重要?就以MPV举例,其重心高、身量大、体重高、制动距离长,其解决方案显然不能简单的移植其它车型的成熟套路。并且对于用户来说,MPV载客量多,使用场景复杂——城区需应对人车混流,高速需警惕团雾和突发路障。若智驾系统仅追求功能普及(如自动变道、泊车),却无法在危急时刻刹停避让,反而会因“虚假安全感”放大风险。
于是,不同于行业内多以实验室数据或封闭场地模拟为主的智能驾驶测试,岚图CEO蒙眼挑战的真实意义在于:将安全验证从“理论最优”推向“实战最险”。
岚图从架构设计阶段便将MPV的特殊性纳入考量:
- 底盘调校强化稳定性,避免高速制动侧翻;
- 激光雷达安装位优化,减少车身遮挡;
- 算力算法针对大车惯性动态优化。
而安全优先的端到端架构”:
- GOD网络:理解交通场景逻辑(如识别施工围栏后的潜在危险);
- PDP网络:预判其他车辆行为(如前方卡车可能掉落货物);
- LOCP+RCTB:侧向防撞与后向横穿制动,杜绝“视觉盲区”事故。
正所谓:安全没有“性价比”,只有“生死线”。从Sierra Sam假人到CEO真人测试,汽车安全测试的进化史,本质上是一场对人性敬畏的技术长征。130km/h的AEB刹停,不仅是一个数据,更是一份承诺——当车企高管敢将自己的安全交给机器时,用户才敢将全家人的幸福托付给这辆车。承载梦想的车,必先承载生命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