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前段时间,我们的监测人员在四川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报春花属植物——眉山报春。”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网格法在全国共布设1.64万个样地,涵盖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城乡、农田、水体和海洋八大生态系统类型,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覆盖。生态质量监测样地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监测对象,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晴雨表”。
眉山报春 图片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网站
“眉山报春”正是生态质量样地监测中新发现的物种。2月19日,四川省眉山市林业局发布消息称,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眉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生态质量监测科研人员,在眉山市青神县开展生态质量样地监测过程中,发现一种未知的报春花属植物,经形态比对、DNA提取和测序等技术鉴定,确认该植物为新种,根据发现地眉山市定名为眉山报春(Primula meishanensis),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发表。目前已知仅分布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和洪雅县,青神县为其模式标本产地。
眉山报春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2-20厘米,叶片卵形光滑,边缘具不整齐尖齿,花序葶生,花冠淡紫色,叶柄长2.5到5厘米,叶片顶端急尖,与近缘种相区别,花期12月至2月,果期3-5月。该新种生长于林下潮湿岩石处,海拔分布于400米至1000米。
据了解,该植物新种的发现对于区域植物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修复以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蒋火华指出,“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制定实施《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动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按下“快进键”,已初步构建形成“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样地”的生态质量监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