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混汽车,你觉得怎么样,但是现在真的不吃香了。
最近两年,身边想买车的朋友问得最多的是:“纯电车能买吗?”“增程式混动靠不靠谱?”但几乎没人再提“油电混动”(HEV)了。
就连曾经红极一时的丰田双擎、本田锐混动,4S店的销售都开始主推插混和纯电车型。
曾经号称“省油神器”的油混车,怎么突然就被市场冷落了?*我特意找了三位开油混车5年以上的老司机深聊,发现背后的原因,远不止“省油不省钱”那么简单……
一、政策“变天”:油混车成了“夹心饼干”
“我2018年买凯美瑞双擎时,销售说这车能享受节能补贴,还能免购置税。”
杭州的刘先生回忆起当初购车经历。那时候国家对HEV油混车确实有政策倾斜,毕竟百公里油耗比燃油车低一半,碳排放也减少30%以上。
但风向从2020年开始突变。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明确将HEV踢出“新能源车”范畴,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却吃到了真金白银的红利。以深圳为例,买插混车能直接拿1.2万补贴,而油混车不仅没补贴,还要交全额购置税。
更狠的是限牌城市政策。北京的新能源指标只认纯电和燃料电池车,上海虽然给插混发绿牌,但HEV只能和燃油车抢蓝牌。“花二十多万买辆不能上绿牌的混动车,我图啥?”广州车主陈姐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二、技术迭代:曾经的黑科技,如今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油电混动车最风光的年代,丰田THS混动系统堪称“黑科技”。
发动机和电机通过行星齿轮组实现动力分配,不需要外接充电就能做到4.5L/百公里的超低油耗。但这项1997年就量产的技术,25年过去了,核心逻辑居然没大变。
反观国产插混技术,早已玩出花活。
比亚迪DM-i用上了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43%;
吉利雷神混动的3挡DHT,高速油耗比丰田还低;
理想增程式虽然被吐槽“脱裤子放屁”,但可油可电的灵活模式确实戳中家庭用户痛点。
最致命的是电池技术的突破。 5年前插混车纯电续航普遍50公里,现在普遍做到100-200公里。很多车主工作日根本不用加油,只有跑长途才用油。
而HEV那1度电的小电池,始终离不开加油站。
三、省油不省钱?这笔账越算越心酸
“当初想着百公里省3个油,按一年2万公里算能省4000块油钱。”
北京的网约车司机老张开的是雷凌双擎,但开了4年后他算了笔总账:车价比燃油版贵2.8万,省下的油钱刚好抵差价,但换电池要2万多,二手车却比燃油版少卖1.5万。
这还没算隐形成本:HEV车型保养虽然和燃油车差不多,但一旦出故障,动辄上万的混动系统维修费让人肉疼。
去年老张的车显示“混合动力系统故障”,4S店检查后说要换动力控制单元,报价1.8万,最后找了第三方维修厂花了7000块。
反观插混车,现在很多品牌给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比亚迪的DM-i车主王先生就说:“我每天充电,发动机三个月才启动一次,保养周期比燃油车还长。”
四、消费者觉醒:要省就省到底,要爽就彻底爽
油混车最大的尴尬,是让用户陷入“两头不到岸”的纠结。
想省油的人发现:既然都要加油,不如选可油可电的插混,短途用电每公里才8分钱;追求驾驶体验的人更看不上:电动机功率小,加速还不如涡轮增压燃油车。
95后消费者小林的吐槽很扎心:“HEV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功能机里的战斗机,但终究不是智能机。”
现在年轻人买车,要么选Model 3这种科技感拉满的纯电,要么选问界M5这种能唱K能露营的智能增程车,没有人愿意为‘过渡技术’买单了。
五、二手车商都不敢收:保值神话破灭
“3年车龄的凯美瑞燃油版我能给15万,双擎版最多13万。”二手车商老李点破行业秘密。以前都说混动车保值,现在情况完全逆转。
原因很简单:买家担心电池寿命,又觉得HEV技术过时。反倒是比亚迪汉DM、理想ONE这些插混车,在二手市场流通更快。
更现实的是行业趋势。宝马、奔驰已经宣布停售HEV车型,丰田自己也把重心转向插混和氢能源。当车企都不再押注,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结语:油混车真的不能买了吗?
如果你是专车司机,每年要跑10万公里,HEV依然能靠省油赚回差价;如果生活在充电不便的西北地区,HEV也比纯电更靠谱。但对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插混和增程式显然是更优解。
说到底,不是油混车变差了,而是时代变得太快。当充电站比加油站还多,当纯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那个靠行星齿轮省油的时代,终究成了汽车进化史上的一个脚印。或许正如手机取代BP机,数码相机淘汰胶卷,有些离别,早在技术洪流中写好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