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要求,3月底前,各级医保部门根据本地化的问题清单,组织辖区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对2023-2024年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自纠。4月起,国家医保局将对全国范围内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情况,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飞行检查。

  

  所谓“四不两直”,就是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雷霆手段,检查医疗机构使用医保基金的每一处缝隙。

  截至目前,已有陕西、河北、广西、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多地开展医保基金自查自纠活动,不少地方制定了本地化的问题清单。

  检查范围覆盖医保基金使用的全流程,包括诊疗行为、收费规范、病历管理、药品耗材采购等环节,甚至细化到“同一时间考勤与住院记录冲突”等细节。

  重复收费、串换药品、过度诊疗,仍是监管重点。例如,部分医院将一次治疗拆分为多部位收费,或虚构“图文报告费”等捆绑收费,等等。

  

  曾几何时,我国看病难、看病贵是一大顽疾。

  医院总是排着人山人海的队伍,令人焦躁又无奈。

  那时的医院,根本不缺病人,缺的反而是医院、医生、护士。

  近几年来,随着医保局的成立,不受卫健委的钳制,也不与医院隶属,医保监管,乾坤独断,史无前例加强,该罚的罚,该扣的扣,铁面无情。

  之后,渐渐,出现了一股医院倒闭潮,不少医院在停诊之后,就默默倒闭了。

  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24年,四年之间,倒闭的医院数量超过500家。

  其中以私立医院为主,也有部分公立医院位列其中。

  2024年4月,江苏宿迁市的汇仁医院因为拖欠员工工资被有关部门警告;9月,法院的封条封在了医院大门口,宣告着这家医院倒闭。

  一月之后,10月,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停诊,此时这家医院已经拖欠员工10个月的工资;11月,这家医院聘请会计事务所清算资产,进入破产倒闭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梅州医院曾是三甲医院,就在三年前的2021年,还盖了新的医院大楼,建筑和设备总投资1.2亿元之巨。

  即便实力雄厚如此的医院,也在2024年,轰然倒下了。

  可见,医院太多了,病人太少了,医保太严了,入不敷出了。

  有数据统计表明,在过去二十年间,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私立医疗机构翻了三倍。总数已经超过4万多家。

  这么多医院要想活下去,就必须不顾一切收病人。就必须与医保斗智斗勇。

  可医保的基金保卫战,也是严防死守,绝不冒失滴漏。

  并且与医院有竞争关系的药店、诊所也遍地开花,达到了66万多家,诊所近32万个。

  都想分医保一杯羹,都想吃这一块“唐僧肉”。

  另外,医院支出增加,也成了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院增加的支出,并不是医护用工成本,相反医护人员用工,压榨到了极限。最大的支出,是债务成本。

  医院基建是用债务扩张的。目前,医院总负债已超越了2万亿元。

  医院想要多赚钱,医保想要多结余,患者想要少花钱,矛盾不可调和。

  你看,医患矛盾从来就没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少数医闹。动手动脚甚至动刀。

  多数医闹,用脚投票,主动抛弃一些医院。

  那些倒闭的医院,老叶认为,也是医患矛盾新形式下的牺牲品,他们是被患者用脚投票抛弃的。

  医生靠绩效过日子,病源少绩效就少,绩效少日子就不好过,如果病源没了,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没办法,内卷就是卷病人。卷病人就得吸引病源。吸引病源,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无疑至关重要。

  但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医生所在的平台要被患者广泛认可。有一句话叫做“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用来比喻医疗,同时内卷,在大三甲医院覆盖的区域内,小医院基本难以和大三甲抗衡。

  医院如此,专业亦如此。

  如果大三甲医院某个专业特别强又特别卷,小医院相应的专业自然困难重重。

  小医院的生存,小医院相关专业的生存,靠自己,又不完全靠自己。

  所以,我认为,有些医院、有些专业,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问题是活下去。

  至于怎么解决这些为了活下去而努力的医院、专业的问题,至于多久才能解决问题,我真心希望,未来的这段时间,持续到三明医改到来为止。

  医客说

  “四不两直”,就是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雷霆手段,检查医疗机构使用医保基金的每一处缝隙。

  【责编】医客君

  【文章来源】老叶说医,作者叶正松

  【图片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微信:xxxfff0518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感谢您对医客的支持!

  【投稿邮箱】yike@touchealth.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