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能救人一命,可惜他悟得太晚
风波亭的水,千百年来一直在流,可它冲不走一个人的冤屈。
岳飞,南宋最能打的将军,死得窝囊,死得冤枉。
战场上,他让金人闻风丧胆,可最后却栽在自己人手里。
杀他的,不是敌军的刀枪,而是圣旨上的几个字。
更讽刺的是,早在他回京之前,就有人隐晦地提醒过他,只不过他没听懂,或者说,他不愿意相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宋、金对峙的那些年,南宋朝廷的日子不算好过。
金人势大,南宋偏安一隅,皇帝赵构最怕的不是敌军,而是朝堂上的权臣和手握兵权的大将。
岳飞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战功赫赫,声望极高,军中百姓都敬他。
可是,功高盖主,历来不是好事。
岳飞从小就不是普通人。
河南汤阴的一个农家孩子,天生神力,聪慧异常。
母亲张氏见他志向远大,就在他背上刻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这四个字,成了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枷锁。
他带着岳家军一路北伐,收复大片失地,把金人打得连连后退。
金兀术都忍不住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在他快要打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赵构给他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他立刻撤军。
十二道金牌,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催促,意思再明显不过——不准再打了,给朕回来。
岳飞看着金牌,心里是愤怒,是不甘,可他还是选择了听命。
他知道,自己要是不回去,就是抗旨,就是造反。
可他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去,就再也没有机会拿起手中的剑。
回京的路上,他路过金山寺,遇到了一个人——道月禅师。
禅师见到岳飞,神色凝重,送了一首诗给他:“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
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
岳飞听完皱了皱眉,没太明白这话的意思。
他问禅师,禅师却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
岳飞没放在心上。
可惜,他没细想这首诗的深意。
岳飞一回到临安,就被彻底架空了。
军权被夺,岳家军被拆散,手下的将领被调离各地。
他原本是万人敬仰的镇国大将军,可现在,成了一个无兵无权的闲人。
赵构的态度很明显,他不想再看到岳飞了。
可皇帝要杀一个功臣,怎么也得找个合适的理由,这时候,秦桧来了。
秦桧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赵构的心思,也知道岳飞的威胁。
于是,他给岳飞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说他谋反。
证据?不需要,皇帝一句话,就是最大的证据。
岳飞被关进了大牢,严刑拷问,可他始终不承认。
狱卒们折腾了他很久,最后秦桧也急了,直接说:“你到底招不招?”岳飞只回了三个字:“天日昭昭。”
他知道自己是无辜的,可是,这个无辜,没人会在乎。
1142年正月,岳飞被带到了风波亭。
行刑前,他终于想起了道月禅师的诗。
他这才明白,“风波亭下水滔滔”指的就是他即将到来的结局,而“同行人意歹”指的,正是赵构和秦桧。
可惜,他悟得太晚了。
他在狱中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可惜,这个愿望,他再也看不到实现的那一天了。
岳飞死后,赵构如释重负,秦桧也稳坐高位。
金人满意了,南宋朝廷安逸了,可天下百姓愤怒了。
岳飞的冤屈,百姓都知道,可没人敢说。
直到后来,岳飞的冤案被平反,他的墓前立了四个铁人跪像,那些曾经害死他的人,成了千古罪人。
风波亭的水还在流,可它洗不掉那段历史。
岳飞死了,岳家军散了,南宋的命运,也随之走向衰败。
有些人,死了还能让后世铭记;有些人,活着却被永远唾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