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镇全景。
融汇东西,煌煌大观;风沙吹尽,绽放新颜。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见证着北疆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自信。
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点缀其中:数千年阴山岩画,揭开先民万千风华;两千年艾不盖河,孕育绵延交汇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八百年敖伦苏木古城,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彩华章……
一部达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史。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一场风吹过,牛羊屏住呼吸,牧人举起长鞭……草原上平常的一刻,被先民用含蓄律动的线条、古朴稚拙的形象、简括凝练的造型,永久地镌刻在岩石上。
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生存。此后,猃狁、柔然、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部落在此驻牧游猎、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在一块块卧石上,记录下历史的变迁、艺术的演进,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史料。
“作为内蒙古古代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达茂草原的岩画蕴藏量达到了3000多幅,主要分布在敖伦敖包岩画区域、墙盘忽热岩画区域和推喇嘛庙岩画区域。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含人物、动物、居所、车辆等,是北疆文化远古史的最好佐证。”达茂旗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乔志杰说。
距离百灵庙镇40公里的推喇嘛庙岩画区域内,黑色或灰色的石块上,18个人面图像,与美国西海岸以及我国国内其他地区发现的岩画如出一辙——没有脸颊轮廓、同心圆双眼、“V”字形额前皱纹、或圆形或方形嘴,勾勒出先民的“群像”。而与他们伴生的鹿、羊、虎等动物,以“蹄”为代表,被凿刻下来,为后人研究和了解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和合汇融,美美与共。行进到满都拉边境线上,敖伦敖包岩画区域内,一块向阳的平整岩石上,一幅长5.1米、宽3.4米的《草原聚落图》,是这里最大的一幅岩画。画面清晰呈现出三个游牧民族蒙古包式建筑,其中一座建筑内一人坐于几上,旁有一兔首人物捧一器皿跪献,另一建筑两侧各刻一飞翔人物,在整个画面的左上方刻有两个尾部相连的人物。这些画面明显受到汉代流行的西王母、玉兔捣药、羽人、伏羲和女娲等神话传说题材的影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在满都拉镇西南行68公里的明安镇墙盘忽热岩画区域,一幅《牧马图》中,牧马人站于右下方,数十匹形象逼真的或甩着长尾或尾巴上卷成环的马正在食草。这里的牧马岩画为研究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岩石含情,岁月知味。走进达茂旗博物馆岩画展厅,数百幅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到明清时期等10个阶段的岩画,陈列其中,讲述着草原文化的瑰丽篇章。
漠南驿站 文明远播
拂去历史浮尘,探寻北疆的城市印迹。
艾不盖河北岸,敖伦苏木古城土城墙在夕阳的映衬下,古朴中增添一抹金色。
1927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黄文弼首次发现敖伦苏木古城,引起世界各国考古学者的注意——这里是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内地与边疆融汇的重要窗口。
历史演进,时节如流。岁月在艾不盖河上匆匆走过,带着沧桑与荣耀。
金朝,在内蒙古境内广袤草原上修建过一道长长的界壕,其中一段便经过今达茂旗南部。当时,汪古部作为金朝属部驻守界壕。金末,蒙古部落和汪古部结为“安达”,遂其居住的城堡被称为“安达堡子”,也就是现在的安达堡子古城。
金灭元兴,汪古部新建了“黑水新城”即敖伦苏木古城。自汪古部首领术忽难受封“赵王”起至元末,7代汪古部领主皆居住于此。
“元时,敖伦苏木古城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漠北所需的粮食、茶叶、丝绸、瓷器等都经此而过。城内商贾云集、经济发达,是草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现年85岁的孟克德力格尔,50多年前与国内外考古专家在敖伦苏木古城开展考古研究工作,走遍了古城的每一寸土地。而今,老人的女婿苏亚拉图正全力推进古城的保护工作。孙女宝丽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以新时代年轻人视角,撰写敖伦苏木古城考古论文。
史海钩沉阅古今。从古城东向西走,欧洲风格的残砖、流光溢彩的琉璃瓦,向世人昭示着这座城市昔日的富丽堂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开放包容的达茂旗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每年的那达慕大会都是一场汇聚八方宾朋的盛会。
达茂旗境内的满都拉口岸作为“呼包鄂银”经济圈唯一一个陆路口岸,肩负起面向蒙古国贯通亚欧大陆的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它承载着辐射全国的边陲异域文化特色旅游节点,成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色草原 英雄辈出
艾不盖河南侧的女儿山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亲笔题写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碑”12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纪念碑塔基上,大理石构筑的方形粗线条抗日战士浮雕“群英图”,战马腾空,战士威武,刻画出抗日武装队伍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山下,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纪念馆内,人头攒动。
“作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包头市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及各界群众2万多人前来祭奠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达茂旗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张远锋说。
一声枪响,震惊中外。
1936年2月21日夜,在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的精心策划下,由云继先、朱实夫、云蔚等率领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千余名爱国官兵,分六路同时行动,袭击稽查处、夺取军械库、打开看守所、捣毁电台、袭占干部训练班。激战了两个多小时,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扩张野心,迟滞了日本侵略内蒙古地区的计划,表明了各族人民争取胜利的决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灿烂的一页。
精神血脉,生生不息。
1964年2月9日,新宝力格苏木,11周岁的龙梅和8周岁的玉荣,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当天中午时分的一场鹅毛大雪,在白毛风中吞没了茫茫草原。姐妹俩舍生忘死保护集体羊群,在暴风雪中搏斗了20多个小时。
一时间,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印在文具盒上……拨动了亿万人的心弦,至今她们的精神仍影响着这片草原,产生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潘志荣、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阿迪亚等新时期“达茂英雄”。
得益于红色文化的滋养,“英雄达茂”的底色愈发鲜艳。2009年,龙梅、玉荣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22年,明安草原被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第一批“红色草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名字源自蒙古族两个部落名称达尔罕、茂明安的达茂旗,在与世界对话千年之后,正在以全新气质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记者 周秀芳 于海东 及庆玲)
(图片由达茂联合旗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