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仪式上,周总理为粟裕等十人颁发了大将军衔命令状,自此著名的共和国十大将诞生了。
十大将中,粟裕凭借解放战争中的功绩稳居榜首之位,就连毛主席都在授衔前夕说:“解放战争中,哪个不晓得粟裕啊?”
实际上,在评定军衔的过程中,粟裕一直被拟授元帅军衔,刘少奇甚至多次提议让粟裕取代陈毅,评选十大元帅。
从战功方面来说,粟裕是毫无疑问的十大将之首,但是在资历、历史贡献和职务等方面上,粟裕未必高于其他大将。
综合授衔标准进行分析,十大将各有千秋,其实,如果粟裕不是十大将之首,另外九位大将均有资格荣获这项殊荣。
排名第二的是徐海东,徐海东比粟裕早两年入党,参加过北伐战争,曾在家乡拉起农民自卫队,在窑工中间建立了中共支部。
徐海东能够被授予大将军衔,除了有单独创军、领军经历的原因外,还因为徐海东有保卫陕北根据地,接济党中央的功绩,最为关键的是,徐海东是陕北根据地将领的代表。
排名第三的是黄克诚,黄克诚获授大将军衔,有三点重要原因,一是历史功绩,二是四野代表,三是时任职务。
抗日战争中,黄克诚提议恢复政委制度,确保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解放战争前夕,黄克诚又力劝党中央抢占东北。
尽管黄克诚的资历和战绩均非最佳,但是上述两项功绩意义重大,因而军衔实施委员会才选定黄克诚代表四野。
另外,军衔评定标准中有一项是要考虑时任职务,黄克诚当时是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也是其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关键原因。
排名第四的陈赓更是不必多说,是国共两党都认可的高级将领,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陈赓就已经声名鹊起。
作为解放军中出名最早,名气最响亮的将领,陈赓出身黄埔,参加过东征,在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均表现出色。
排名第五的是谭政,谭政的情况比较特殊,获授大将军衔的原因与罗荣桓元帅相同,也就是军队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谭政比粟裕晚4个月入党,入党后长期负责军队政治工作,没有任何派系身份,仅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特色。
萧劲光之所以在十大将中排名第六,是因为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萧劲光正在苏联学习,因此缺乏一定的战场经历。
作为四野的又一代表,萧劲光在授衔时是海军司令,仅此一个身份,就敲定了萧劲光的大将军衔,以确保日后的工作顺利进行。
排名第七的是张云逸,张云逸是十大将中资历最老,年龄最大的一位,同时还是唯一一位出身旧政权军队的将领。
张云逸参加过护国讨袁和百色起义,不仅资历老,而且是三野的又一代表,还在授衔时拥有中央委员的身份。
排名第八、第九和第十的分别是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三位将军年龄都比较小,并且资历、战功、历任职务和功绩均稍逊一筹。
罗瑞卿代表华北野战军,王树声代表红四方面军,许光达代表红二方面军,三人获授大将军衔,具有明显的山头平衡特点。
党中央对三位将军的职务安排同样有一定影响,罗瑞卿是公安部部长,王树声是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是装甲兵学院院长。